執行長的話
感恩各界對我們的期待與護持,《2016-2017年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永續報告書》是我們第二本編制經國際認證的社會責任永續報告書,距離上次發佈至今已逾兩年,這段期間中,我們除了強化組織體質外,更貫徹兩年前對您的承諾:「組織優化」、「資訊透明」及「社會責任永續」三大目標;面對所有的公益關注者,我們絲毫不曾懈怠,除了持續以「六大友善」為願景,為社會及環境永續發展努力外,更進一步推動慈濟論述國際認證,朝著全球宗教慈善團體典範邁進,讓全世界都看到慈濟人以愛為寶,讓以臺灣出發的慈善組織—「佛教慈濟基金會」,慈善的足跡走遍天下各個有需要的角落。

2015年9月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為對治全球難以解決的氣候變遷、貧窮飢餓、環境生態等問題,制訂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隔年5月,慈濟隨即於《願景白皮書》發佈時,以「六個友善」擬定願景目標及實施計畫,善盡地球公民之責,為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力。

除了慈善服務環繞六大友善外,也強化與公益關注者友善溝通與互動;感恩政府給予各項的行政服務,讓業務推動時更臻完善;社會大眾與媒體的關注與指導,讓我們謹守初衷不曾懈怠;職志工與會員無私的付出,更是我們前進的動力;2016年起,我們提供了更開放的溝通管道、用心傾聽外界的聲音,兩年之間共收到了2,248件的信件,做為我們行動的參考,當中約有23.47%為慈善求援信件,比起前一個年度高出了近10%,感恩社會大眾提供訊息,讓我們得以快速援助外,最重要的是這種「溝通力」,讓人人不分地點、時間隨手可提報個案,人人隨手做好事,即時又迅速。

慈濟走過逾半個世紀,時間不斷推演,但慈善的需求卻不曾消減;以2017 年為例,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天災,財務與人命的損失再次破紀錄,依據德國慕尼黑再保集團調查資料顯示,2017年因天災損失,超過三千億美金(不包括未保險的損失);在在削弱全球過去發展的成果,值得深思的是,當中影響最深的還是貧困弱勢者,這與我們長期致力推動的慈善服務與急難救助息息相關。更進一步深刻的體認,外界對我們的期待與需求與日俱增,因此,我們將持續以「善實力」盡地球公民責任,不分國家、種族、宗教與政治信仰,至今人道救援的國家地區達95國。

我們更「以人為本」的慈濟人文精神,落實到每一個需要關懷的人、家庭與社會。以臺灣來說,2016-2017年間,平均一年約有26-27萬戶次的家庭為我們的長期濟助與居家關懷。不僅是經濟上的支援,還佐以心靈上的扶助,協助重建家庭功能,如遇到需要醫療或教育照護時,慈濟四大志業體與志工功能團體則全力扶助,因為,我們深信柔軟是一股堅強的力量,也唯有「暖實力」才能深入每個人的心,讓暖換成前進的力量,度過後續的難關。

慈濟從環境、土地與人身上學習,自1990年推動環保運動後,近年以「清淨在源頭」的核心思維貫徹,自1995年至2017年止,回收紙類總重約當挽救27百萬棵20年生大樹,這也許僅是杯水車薪,但我們深信透過讓大眾「見苦知福」及「做中學、學中覺」的身體力行,進而內化至心靈提升的人心淨化,才能長保大乾坤的風調雨順。

我們深刻體認氣候變遷與資源不足的嚴重,因此我們從「循環經濟」的概念出發將回收的寶特瓶再製成環保毛毯、衣物等,為緩和溫室效應直接做出貢獻,從2006至2017年止,全球共使用了約100萬條毛毯,惠及至少240萬名災民;在國際間,我們與志同道合的組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慈濟志工遍佈57個國家地區,這些累積下來的智慧資糧,我們將與國際分享—推動慈濟論述與國際認證。

我們透過學術的交流與中央研究院與臺灣大學,及其他高水準的國際性研究機構,針對慈善難民關懷、環保在社區推動所帶動的影響,以及無語良師這三個議題與國際對話,發散至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排名百大的學術機構進行研究,謙卑的將這些經驗與全球分享,以「軟實力」綻放臺灣愛與善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慈濟志工投入慈濟慈善服務時,都是「完全無償、交通食宿自費、自行請假」,這兩年共計投入約1600萬人次,產生超過100億新臺幣的社會福利經濟效益,這是慈濟志工所存下的公益財;因為,我們深知捐款背後所隱含的是信任,更是所有會員對慈善服務的期待,而這些都是督促我們朝著永續邁進的「愛驅力」。

我們以「溝通力」、「善實力」、「軟實力」、「暖實力」、「愛驅力」為軸心,核心價值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更不曾改變,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即是—永續發展,也唯有永續發展目標的達成,才不辜負您的期待與信任,感恩各界先進不吝惠賜意見與指教,這些都是促使我們往更好的方向前進,慈濟走過半個世紀,我們以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胸襟,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邁向永續之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