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慈籃家族來賓、工作人員切蛋糕慶祝基隆慈籃成立,祝福球隊日益茁壯、長長久久。[攝影者:彭美蘭]

在基隆市八堵地區土生土長的陳麗貞,父親從礦工一職退休後,轉任臺北市社會局水電技工;母親是裁縫師,兄弟姊妹共有八人,麗貞排行第五。

◎圓滿二十二個榮董

麗貞的大哥自幼身體欠佳,為此,母親經常到寺廟誦 經拜佛,有機緣接觸到慈濟。了解到證嚴法師闡述佛法生活化、淺顯易懂,讓母親終於明白,日常生活中許多不當行為,都算是貪、嗔、癡。後來父親也成為慈濟志工,父母倆堅定跟隨上人行善布施。

麗貞父親見上人一個柔弱女子,要蓋醫院救眾生,還要成立醫學院培育人才,倍受感動,毅然決定從一百二十多萬的退休金中,捐出一百萬來圓滿榮董。家人發現自從父親接觸慈濟後,言語中不再參雜不雅字句,臉部表情更明顯柔和許多,母親笑說:「你爸當了榮董,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開心,那我也要捐。」

母親為了早日存到一百萬,便幫忙子女帶孩子賺褓母費,連紙尿片的錢也省下來,改用重複使用可清洗的尿布。後來還發下宏願,希望八位子女都能圓滿,如今全家共捐了二十二個榮董。

◎麗貞夫婦攜手接棒

麗貞的父母不只出錢出力,父親做志工,凡事親自帶頭做。1999年一次的骨髓驗血宣導活動,父親出勤務途中,騎腳踏車被撞,導致顱內出血而臥床十五年。當時還有鄰居曾質疑地說:「你們不是在慈濟做好事,怎麼還會發生這種事呢?」

麗貞母親告訴他們:「種惡因得惡果,種善因得善果,這都會開花結果,做善事不是用來抵,而是要用來存的。」父親倒下後,母親行善的念頭不僅沒有動搖,反而更加堅定,不時鼓勵孩子們要趕快出來接棒,不能只顧家業、事業這種小愛,要多做些有益人群的事。

在父母的感召及先生的鼓勵下,麗貞終於在2003年受證,而先生劉奐煜也在隔年(2004年)完成受證,夫妻倆攜手全心投入慈濟,省吃儉用,陸續圓滿了八個榮董。麗貞說:「自從投入慈濟,全家便不曾出國玩,連館子都很少上,每年的治裝費更是捨不得花,偶爾要去喝喜酒,竟然找不到像樣的衣服穿。」

麗貞表示,每次到花蓮靜思精舍,見到精舍師父們如此克勤克儉,努力為天下眾生,就覺得自己應該要再更省一點,久而久之,想要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少,就像母親所說:「世間財世間用,用在世間才有路用(臺語,有用的意思)。」

奐煜說:「之前曾經被朋友倒過錢,後來聽上人說財產乃五家 (王、賊、火、水、惡子) 共有,因此,與其被倒,還不如先捐出去。」

◎關懷長青 迴響擴大

2005年因某個個案住進基隆「長青安養中心」,麗貞夫婦和幾位慈濟志工前去探望,奐煜當下即注意到,隔壁床的長者不時投以羨慕的眼神,因而觸動他的慈悲心,提議每個月前去長青,並關懷更多人。從此,除非是強烈颱風來襲,不曾間斷。

麗貞說:「媽媽現已八十四歲(2016年),因關節退化行動有些不便,仍舊堅持要一同前往。每次她都會準備餅乾去跟老人家結緣,見到媽媽這種精神,即便曾因勤務滿檔,缺乏人力,都不敢放棄;尤其每次的關懷,看到長者們開心的表情,及期待再見的眼神,更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所謂「德不孤 必有鄰」,從早期的人力不足,到現在「慈濟籃球隊」、「建德國小手語社」、「社大陶笛社」、「鋸琴社」等諸多團體、企業,共襄盛舉,甚至還有老師主動聯絡,問是否可以帶學生一同前往關懷。

而活動也從一對一的床邊聊天、按摩,擴大為手語團康帶動、歌唱、表演等,讓老人家感受更多歡樂、活潑的氣氛,難怪每次活動一結束,就有許多長者問下次何時再來。

誠如奐煜所言:「做善事不怕沒有同伴,但要適時宣揚出去,讓大家知道來共同參與,任何事都得靠團隊才能成就。」

麗貞有感而發地說:「長者們因為生病,家人又沒空,不得已被送到安養院,實屬無奈,如今就像是自己的長輩,感覺沒去探望就是不對。我們要趁健康的時候,把握每一天,也要發好願祝福自己,希望可以做到最後一口氣。」

◎投入慈籃 盡心管教

因慈濟志工林碧瑜,有感於許多孩子漸大後,靜態課程已無法吸引他們,便找麗貞夫婦討論成立基隆組「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家族),希望能接引較大的孩子。2014 年七月著手規劃,同年九月即開課。原本預計要招收四十名學生,才能支付場地費,殊不知,一開始竟然只有七個人報名;幸好奐煜抱著大不了每年捐助場地費的決心,才讓慈籃家族得以如期開課,到了2016年已有約七十名孩子,加入慈籃家族。

「慈籃家族」最大的特色,是打球之前得先上一小時的人文課。志工們精心設計,藉由故事、影片、手語教學等各類課程,引導式教導孩子品德禮儀、環保知識、自然人文、生命教育……等。孩子既可強健體魄,在潛移默化中,更可改變習氣,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奐煜說:「原本想說教育很簡單啊!參與慈籃後,才發現當今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竟然會有那麼多不守規矩的孩子,還有所謂的過動兒,簡直就像毛毛蟲一樣;尤其籃球是屬於較激烈的運動,碰撞在所難免,有些孩子甚至當場就打起架來。我是採取較嚴厲的方式來管教他們,如果來這裡我們都不能好好教育他,那跟一般的籃球隊,就沒啥差別了。」

歷經兩年,孩子們有很明顯的進步,連學校老師都反應,他們變得守規矩且有禮貌。如今他們對奐煜師伯更是又愛又怕,上課時只要提到奐煜師伯來了,大家馬上變得很乖;下課回家,若是由奐煜師伯接送,便又撒嬌的要求師伯送到家門口。

奐煜期盼,除了教育孩子,未來也希望能加強對家長的聯繫,如果家長可以一起配合管教,成效必定更加卓著。

◎同心戮力為慈濟

麗貞夫婦倆上班以外的時間,幾乎全貢獻給慈濟,除了關懷安養中心的老人,教育慈籃的孩子,麗貞還在大愛媽媽和建德國小教導手語,又在心蓮病房擔任志工;奐煜則每天固定得做環保,假日還要到環保點載送回收物,二人行程幾乎滿檔。

麗貞說:「吃喝玩樂和逛街我都不喜歡,幸好有慈濟可做,不然一定會很無聊。」奐煜也說:「做的當下很累,有時也會起煩惱心,但做完後,那種法喜,真是超脫三輪體空,是一輩子的快樂。」

外表溫柔婉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麗貞,內心有著堅定的意志,無需華服裝飾,自然流露出一股典雅的氣質,她謙虛地說:「先生比較聰明又善於規劃,所以聽到任何意見我都會向他反應,等他規劃後,我就努力執行。」

看起來略帶威嚴,卻不失誠懇的奐煜透露:「自己喜歡求新求變,多虧我家師姊的堅持,很多事才能持續下去。」他笑著說:「聰明的先生,把太太送進慈濟就對了,若是她每天濃妝豔抹,你會安心嗎?穿著制服來做慈濟就更安心了。」

麗貞和奐煜,兩人不同的性格,卻能截長補短,在慈濟的道路上,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單只是聽話接下父母的棒子,更努力勤耕福田。正如麗貞最愛的「靜思語」所述:「無法掌握人生的長度,但寬度及深度靠自己開展。」

人文真善美志工 劉親親 基隆報導

 

圖左 :劉奐煜在長青安養中心重病區關懷八十一歲高齡的邱姓老阿嬤。[攝影者:陳民雄]
圖右 :劉奐煜師兄對長者說:「魚兒游來跟你玩。」[攝影者:陳民雄]

 

圖左 :2014年六、七月間,組隊開會,著手規劃慈籃課程,預計同年九月開課。[攝影者:彭美蘭]
圖右 :劉奐煜認為,如果孩子來這裡不能好好教育他們,那跟一般的籃球隊,就沒什麼差別了。[攝影者:林木枝]

 

圖左 :劉奐煜期盼,除了教育孩子,未來也希望能加強對家長的聯繫,如果家長可以一起配合管教,成效必定更加卓著。[攝影者:林木枝]
圖右 :陳麗貞師姊帶領著基隆區的慈籃孩子們演出手語歌曲。[攝影者:劉振江]

 

圖左 :志工林璧瑜(前左1),有感於許多孩子漸漸大後,靜態課程已無法吸引他們,便找陳麗貞夫婦討論籌組慈濟籃球隊,希望能接引較大的孩子。慈籃和慈少小菩薩在大白牛車前合影留念。[攝影者:彭美蘭]
圖右 :除了關懷安養中心長者,教育慈籃孩子,陳麗貞還教導大愛媽媽和國小學生手語,並到新店慈院關懷心蓮病房患者。[攝影者:陳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