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受到全球暖化影響,災害發生是越來越嚴重,慈濟也陸續研發出,許多與救災相關的設備,解決居民,災難當下的困境,不論是淨水器、福慧床的設計,講求的都是一分對人的尊重。50年過去,慈濟過去的救災理念,也轉型成為備災,以香積飯為例,現在販售於市面,只要安全庫存量大,發生災難時,能立即下架,調配支援。當觀念跟著時代演變,慈濟想的,是如何因應災難,降低傷害。 

烏來區居民:「當然有水方便,我們要去接水啊,因為沒有水,什麼都不能煮啊。 」 

水利署防災中心簡任正工程司 蘇俊明:「慈濟 工研院 還有水利署,三方公私立的合作 可以讓災民,在最危難的時間 有乾淨水來喝,這是我覺得,我們該盡一分小小的心力。」 

烏來區居民 游萬源:「流下來的水都很濁,剛好有你們來,我們這邊的(居民)都很感恩。」 

在新店龜山里服務,二十多年的退休老里長 游萬源,就像是拿出信物一樣,與我們相認,訴說風災後,慈濟提供的淨水器,解決無水可用的困境。 

上人開示:「在這麼多的汙染水中,如何就地取水,讓它淨化,這跟工研院,我們都是很密切的在合作。」 

慈濟與工研院,在2009年首度合作,在杉林大愛園區,設置汙水處理設備,2011年,泰國遭逢世紀水患,雙方結合國際賑災的實務經驗,研發出急難救助淨水艇,隔年八月,慈濟和工研院,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而淨水艇,也在2013年,菲律賓的海燕風災,派上用場。 

工研院材化所資深研究員 陳建宏:「科技的目的是在於幫助人類,能夠使用更好的工具來解決問題。慈濟的師兄,他們有那樣的想法,藉由救災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可以引發一些新的想法,去把這個設備做更精進的改善。」 

因應災害而生的科技,坐躺兩用的福慧床,更在災難中,突顯它的重要性。 

曼索里帳棚區住戶:「睡覺不困難 很舒服,(過去)肩背都會痛,(因為)下雨淹水時很冷 地上太溼。」 

德國慈善醫院主治醫師 傑森瓦:「可以當床使用 也可以當椅子使用,這個很好 我們好高興拿到這些,我們稱它們為神奇床鋪。」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專員 蔡昇倫:「雖然他是受災,他不要那麼坎坷的睡在地上,這個的研發,考慮到災民的辛苦,所以會考慮到它的便利,不要用任何的工具,只要拉開,它就是一張床。」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在研發都不要怕麻煩,研究人(員)應該要很有耐心,別人的研究是因為營利而研究,我們是為了真真正正的利益人群。 」 

走過半世紀,慈濟過去的防災觀念,與時俱進,轉變為備災理念。香積飯不再只出現於災難中,現在流通於市面。 

美國慈濟志工 劉寶足:「北加(香積飯)走入超市,是第一個,海外我想應該是第一個,第一個貨櫃出來就是到北加,也不是說要搶第一,可是做我們該做的事情,就是對了。 」 

為了讓香積飯有足夠的存量,志工也與超市經理協議,當有災難發生時,希望能讓慈濟下架香積飯,作為賑災使用。 

美國慈濟志工 張詠涵:「其實推廣最重要的是,香積飯後面的精神理念 。」 

有災難的時候,當然可以拿出來用,沒有災難的時候,像平常我上班累了 ,在辦公室 ,我其實就是自己泡一個。這樣子 那我就可以吃。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當流通量越大的時候,我們安全庫存量就越大,在這樣的概念下,就能夠在災難發生的時候,第一時間,我們就把所有的流通的(香積飯)全部下架,當作備災使用。」 

靜思物流處長 林欽隆:「香積飯 原本剛好,要送到美國去,我們就先轉給高雄使用。 」 

物流的備災理念,實際運用卻是在台灣,2014年的高雄氣爆,慈濟當時,調配全台各地的香積飯支援,並烹煮熱食,由志工一戶戶,親自送往,給高雄鄉親。 

國家災害防制中心主任秘書 李維森:「防災需要深入每一個角落,政府的觸角,其實有一定的侷限,反而是NGO的組織,志工很容易到社區的角落,去關懷必須關懷的人,知道弱勢的人在防災的時候,他的需求就是不一樣。」 

災難的瞬息萬變,讓慈濟,這一個遍及全球的NGO組織,不斷從災難的經驗中,思考創新,如何妥善運用科技,才能讓未來,人類面臨的禍害,能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