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的慈善腳步遍部全球,目前,已經在世界上14個國家,看得見慈濟大愛屋。回顧慈濟的建屋歷史,早在功德會成立的第二年,1967年,就已經展開,當時證嚴上人和弟子還住在普明寺,經濟拮据,不過,卻要為一位孤苦老人─李阿拋蓋房子,這座空心磚蓋的屋子,是第一間慈濟屋,後來,慈濟援建的房屋,都改稱為大愛屋,如果是村落,就稱為大愛村。而距離現在,最新啟用的大愛屋,就在菲律賓獨魯萬,以及奧莫克。 

由高處看,兩百多戶白色房屋,就像一個個整齊排列的火柴盒,大愛屋地點,在菲律賓獨魯萬市帕洛區。

菲律賓慈濟志工 楊國英:「我們有去家訪,去看他們住在什麼地方,那時候(海燕風災)他們大部分都住在收容中心,那時候我們知道,他們最需要的還是房子。」 

慈濟大學副校長 許木柱:「援建的時候房屋本身是重要的,因為要讓災民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居住是第一個重要的元素 (災民)不用去擔心他的居住的問題,特別是安全居住的問題。」 

裡頭住戶,全是2013年海燕風災災民。2015年2月入住後,終於有了安全的家,一房兩廳格局,採光良好,空間隨意運用,有些家庭,甚至還可以開雜貨店做小生意。 

帕洛大愛屋居民 :「這房間給我婆婆還有繼父住,另外一間,住的是我婆婆另外兩個孩子。」 

慈濟大學副校長 許木柱:「這個居住的經費,把它轉移到做其他的投入,包括經濟上的投入,或者子女的教育的投入,這樣整個來講,對災民我們在講永續的發展,是很重的一個關鍵。」 

來到陌生的新環境,也不必擔心找不到工作,賺錢養家,於是,慈濟菲律賓分會又在社區裡,成立職業訓練班,有縫紉、烘焙、廚藝教室。居民們把親手做的飲料、麵包、便當,上街頭,或各式機關行號販售。

帕洛大愛屋居民:「因為這讓我有錢賺,靠我們自己學技藝,又出來販賣,我喜歡。」 

獨魯萬市公務員:「(便當)非常美味,我是綠色主義者,它非常健康。」 

以安頓災民為出發點,不只在菲律賓,慈濟援建的大愛屋或是大愛村,台灣也看得到,只是,早期它們的名字,被稱為慈濟屋。 

斑駁黑白照片,拍攝於1967年11月,證嚴法師手持鋤頭,主持慈濟第一座慈濟屋的動土儀式,善心人士捐贈的甘蔗園裡,沒有與會來賓,僅有兩位委員見證。那年,是慈濟成立第二年,證嚴上人和弟子,還借住在新城鄉的普明寺。 

靜思精舍法師 釋德慈:「將近五千塊的基金,是(當時)全部功德會的財產,是慢慢(分期)付款,我們儘量籌備這些基金,那時候我們也是沒有錢。」 

當時五千元,大約是一位公務員三個多月的薪水。儘管拮据度日,但秉持著老有所終為出發點,慈濟為花蓮木瓜溪畔的獨居老人─李阿拋蓋房子。 

靜思精舍 德慈法師:「一間茅草屋,而且又是用柴火在煮飯,萬一不小心火,風大弄到牆壁,那個草屋會火燒房子。」 

1971年起,因為風災,陸續在花蓮新城鄉興建嘉里小築、妮娜小築(1975年),以及康樂小築(1975年),這幾棟建築,都以颱風名字命名。只是,除了嘉里以及康樂小築,其他房屋都因都市計畫、開闢道路,陸續消失在歷史洪流裡。 

康樂小築裡,年紀最大的住戶,陳才,年齡超過一百歲,年輕時為國家南征北討,在戰火中度過,年紀大了,卻孤苦無依落腳花蓮,2000年,從慈濟醫院出院後,因為無人照料,經由志工安排,從此在這裡住了下來。 

慈濟志工 顏惠美:「他幫你理頭髮,讓你去見上人,他說要做蛋糕給你吃,他今天做來了。」 

花蓮康樂小築住戶 陳才:「蛋糕好吃。」 

除了歡笑、溫馨,以及愛,大愛屋,還展現一種奇蹟。 

台灣第一座大愛村,1997年3月9號,座落在在海拔1500公尺的南投翠巒部落,裡頭住戶,是1994年道格颱風受災鄉親。慈濟陸續在14個國家援建了18153戶大愛屋,建築遍布貧窮的泰北、久旱不雨的甘肅,或是遭到海嘯吞噬的印尼亞齊等地。 

舊有家園已經找不回來,只能往前看,但慈濟大愛屋,讓災民可以安身立命,期盼在新的環境裡,展開新生活,也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文字撰稿:林國新 
攝影剪輯:吳帛勳 
配音志工:徐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