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長的話 |
震出教育新希望 震後百廢待舉,起初忙於為如何復課傷透腦筋,所幸二週後,在各界善心團體的協助下,終於搭起簡易帳棚讓學生復課,之後,方才有心思考重建校園的重責大任。正感徬徨之際,獲知本校成為慈濟功德會第一批認養的學校,更幸運的是,又由大元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姚仁喜建築師──屢屢在都市商業建築中創下輝煌成果的常勝建築師──負責規畫設計,而且此規畫案參加第一屆遠東建築獎,還獲得九二一校園重建特別獎第二名的殊榮。 九二一已將屆兩年,但往事歷歷猶在眼前,這一路走來雖然辛苦,卻也十分充實。而今學校已重建完成,點點滴滴都累聚成為爽中的歷史,所有參與其中的人、事、物,也都將成為所有人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回憶。 同甘共苦,全力恢復校園新秩序 望著傾倒頹毀的校舍、殘破不堪的諸項設施,大家仍強打起精神,儘速恢復秩序。全體同仁不懼烈日高張、不畏小黑蚊肆虐所造成的皮膚紅腫不適,揮汗一一搶救可堪使用的器材、搬遷物品設備;郭富添老師全力搶救出視訊設備及電腦設備後,並迅速完成修護工作,為此手臂還受傷縫了十多針;戴湘台主任冒險至樓頂拆卸飲水系統,解決飲用水的燃眉之急,對能在短期內復課居功厥偉;此外,一貫道天惠道院提供並搭建帳棚、修護水電設施;在台南市安平國中黃順忠校長及全體師生的關懷下,安排本校同學赴台南遊學;還有許多團體支援本校各項設備或捐助經費……。 儘管環視校園,除了一排四間的簡易教室之外,其他建築一概付諸闕如,但由於學生平時奠定了良好的生活教育基礎,復課後,一切表現很快進入狀況。為進行多樣化教學,學校從電腦及視訊教學著手,提供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透過圖書室自動化管理,鼓勵學生養成閱讀習慣,並藉心得寫作,增進語文運用能力;又得到中興國中李豐章校長的支持,出借理化科實驗器材,使學生至少能觀察老師所示範的實驗課程。 這些如雪片般飛來的關懷,一方面將學生可能受到的課業影響減至最低,另一方面也令家長能安心重建家園。而在大家一條心的團結努力、互助互愛下,學生仍能在最困難的環境中維持基本學力及競爭力,學校也才能一步步邁向重建成長之路。 深度對話,共創新校園願景 經過與姚仁喜建築師數次討論後,充分感受到他的卓越領會力,所以當第一次草案提出,整體規畫案就幾近底定。正如他在「無色、無華」這篇文章中所述:「我們所經驗的過程,很像量子物理學家David Bohm在晚年提倡、近年來受到很多重視的『深度對話』(dialogue)。Bohm說明“dialogue”這個字的拉丁文字源,是由“dia”和“logo”組成,意思是『意義之流通』(the flow of meaning)。在很多古老的文化,如某些印地安部落,凡涉及公共議題時,常用這種方式來凝聚共識。『深度對話』是一種凝聚共同意義,導致團體內的每一分子都能朝共同的方向行動,而不見得必須完全同意行動背後的理由。我們所經驗的,就是類似如此的過程。爽文國中的『恢復舊校門』這件事,就是其中一個清楚的例子。我把這種用『深度對話』的參與過程,稱為「詩的方式」(poetic approach),因為它蘊含豐富的能量,常用的是直觀而不解析的體會,一種如詩的性質。」 藉由此種「深度對話」,我們彼此並未在設計過程中產生大的爭議。該事務所一位建築師就曾對我說:「好像您對規畫案意見並不是很多……?」確實如此,因為在規畫設計中,我們共同傳達了以下一些理念: 整體:重視校舍、庭園及運動區的比例配置,並在校園色彩呈現及空間規畫上取得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如:行政、普通教室居中,專科教室與活動中心則分居兩側,即依功能分隔出教學及活動等動靜空間。 教育:除了外顯的教育空間之外,並充分利用各種小角落、平台廣場、半戶外走廊等隱藏空間,使校園的每一處皆能發揮教育的意義及功能。如:每棟校舍皆結合教育需求;活動中心的內、外空間相聯結;大型外伸樓梯基座可供作表演台;最別具意義的是,在專科教室前的廣場築起矮牆,讓廣場成為一座戶外教學空間,而不僅僅是聯結至運動場的過渡空間而已。 自然:承傳校園特色,表現綠化概念。如:將校園色彩、校舍配置、地形地貌,與四周景觀融為一體;並保有原來的校門、大王椰子及周邊樹林等具學校歷史意義的資產。 生命教育,汲取慈濟精神 重建過程中,慈濟中區教聯會師兄姊們不斷到校進行關懷活動,以及北區慈誠隊承擔景觀工程,經由朝夕相處,所有慈濟人的言行,已成為全體學生生活教育的楷模,讓我們從中得到許多反思與啟發,謹提出幾點與大家分享: 合作:慈濟人無論來自何方,無論身分地位,在做事時完全放下身段,這種「無我」精神,衍生出一股群體力量,就能共同成就許多事。 無怨無悔:只要遇到慈濟師兄姊,就會不斷聽到「感恩、感恩」,當他們幫助別人時,總認為是別人給他們付出的機會,這種態度拉近了人我的距離。 搶著做事:參與每一項工程及活動的慈濟人,個個都搶著做事,唯恐事情被別人做完,少了付出的機會。 以上這些積極的精神,深植於全校師生心中,也將成為爽中主要的教育理念。 證嚴上人蒞臨本校關心重建事宜時,一再諄諄教誨:「慈濟已將這麼好的校園硬體建設完成,接下來就要靠校方來辦好教育。教育不僅是教書而已,更重要的是教導孩子如何做人,懂得感恩、惜福、再造福。」從所有慈濟人身上,我們真的紮紮實實地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程,感受到人人不自私、無自利,世間就沒有困難的事;不求人愛而能歡喜付出愛,人生就能幸福,世間就沒有做不到的事,也沒有達不成的目標。這些啟發,已為爽中的教育點出希望,誠如上人開示:「能承擔重責,才不虛此生。」我們在雄偉、堅實、美麗的校園環境中,一定會更加努力及歡喜地承擔教育重任,除了給予學生厚實的學力之外,並帶領學生明白人生的價值。 謝百亮
謹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