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長的話 |
嶄新世紀 無限生機
九二一集集百年的巨震,搖撼、摧毀了千萬人的家園,奪走了二千多條寶貴生命,撕裂了台灣民眾的心……大地無言,卻似嗚咽,為九二一而慟!天災的傷痛再度寫進台灣人的集體記憶裡。 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震央民雄;無情的大地怒吼,又一次引爆諸羅人的驚恐;家園受創嚴重,人們聞震色變,不禁要問:難道這就是嘉義人的宿命? 慈濟援建大愛恩 家庭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養成在學校;社會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培植在教育。 ─—證嚴法師 七一七瑞里大地震,對嘉義山區造成不小的損傷,學校也因此提早接受「震撼教育」,事先演練以防範未然。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本校二度發起募款賑災活動,在媒體見證之下,交由佛教慈濟基金會作為「九二一重建基金」,傳達同胞關懷心意。 在前兩次強震中倖免的大吉國中,卻在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遭無情地撕裂,校舍嚴重受損,經鑑定為危樓,須全部拆除重建。 正當徬徨無助,卻因向慈濟基金會求援商借流動廁所的機緣,幸獲慈濟主動伸出援手,表示願意協助震後校園重建工程;隨即接獲慈濟證嚴上人將本校列為「希望工程」援建學校的喜訊。得知此消息時,只覺彷彿是「久旱逢甘霖」般的幸福感充塞著胸臆,久久不能自己;大吉全體師生與家長們無不法喜充滿,大家奔相走告,興奮莫名。不久,慈濟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張世鐘建築師及慈濟委員、志工二十餘人蒞校關心,並表示:慈濟將為大吉建構一座具人文情懷的二十一世紀新校園! 最悲戚的時刻,需要最溫暖的關懷。校園重建的希望工程,路途雖漫長而艱辛,然而因為有愛,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沈重的時刻,也將是一個最充滿希望的時刻。 自此,校園重建規畫設計工作便積極展開。在慈濟台中分會與花蓮本會歷次召開的四方會議中,上人均親自主持,仔細聆聽建築師及校長的重建規畫理念,對各校所提出的規畫設計作品,仔細端詳並思考整體配置是否適切妥度,從而提出明確的建議,務必力求完美。 本校初期由張世鐘建築師規畫;後來則由郭書勝建築師以表現中國書院建築風格的設計獲得青睞,再經上人及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希望工程」建築委員團隊前後十二次的修正,始告拍板定案。 慈濟大家庭的組織非常健全,分工明確,行事積極敏捷,計畫細密周詳,總是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相互期勉惕勵,團隊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務實與用心,著實令人佩服。 重建過程中,林碧玉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副總執行長、姚仁祿委員、江子超委員及林敏朝主任、陳永銘專員等人給予諸多的協助督導;張玉蓮、黃芳淇等師姊居間協調與聯繫,亦是大吉建構千年建築及偉大藝術品的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後續的景觀、風雨操場、跑道等工程,由慈濟高屏區慈誠隊蘇友義大隊長領軍,蔡秋風副大隊長、楊銘欽、高鳳谷等師兄分別支援執行各項任務,嘉義慈誠隊王壽榮隊長、何賢能師兄等人則就近協助支援。 景觀工程自二○○一年三月十七日起至八月十二日止,歷經五個月,投入九千餘人次,完成了包括鋪設連鎖磚、草坪等工作,再度顯示出慈濟人「藍衣雄兵」的豐沛人力資源及高效率的工作能力。 這段期間,慈濟人謙卑的處世哲學,抱持著「甘願做,歡喜受」的工作態度,讓大吉師生及社區人士讚佩不已。 慈濟安心計畫人文關懷系列活動「大吉寶寶成長營」,在寒暑假期間展開,更是受到夥伴們的喜愛。陳淑蘭、林秋香、廖幼娘、陳淑芬等師姊及李惟慶、阮慶萬等師兄精心策畫安排,讓慈濟大專青年的大哥哥、大姊姊們帶領大吉小菩薩走出陰霾,迎向希望;而名作家黃春明先生率領「黃大魚兒童劇團」到校演出「新桃花源」,指導學生彩繪心目中理想的新校園;口足畫家謝坤山先生親身訴說超越無手的障礙與毅力;人文攝影家阮義忠先生的希望工程攝影筆記,捕捉多樣化的人生悲喜劇。凡此種種,皆深化及豐富了大吉青少年輔導計畫的人文內涵,協助大吉連續兩年榮獲教育部頒發有功人員及績優學校表揚。 永達成長點滴情 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宋‧王安石,〈題張司業詩〉 年輕企業家永達營造公司薛誠德、薛誠晃兄弟,繼參與完成大林慈濟醫院工程之後,又受慈濟之邀,再度擔負起大吉希望工程的營造責任。 薛氏兄弟及其領導的永達營造團隊,主要承擔建材、模板等主力工程,配合茂晉公司的水電工程、倉暉建設的鋼骨工程及諸多協力廠商的付出,均是成就大吉新校園的重要推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永達營造團隊堅持的施工三原則,便不難發現其成功的祕訣了,那就是:掌握進度、注重品質與施工安全。 大吉國中的「希望工程」於二○○○年八月二十日開工,至二○○一年五月三十日竣工,歷時九個月餘,每週二下午固定召開工程協調會議,由慈濟代表陳永銘技師主持,校長、邱金樹主任、郭書勝建築師及永達營造的薛氏兄弟等人針對工程進度提出檢討管制,研商解決之道;對於營造品質悉依合約規範及建築設計圖所訂材質施工,力行四級品質管制。營造團隊深切體認,在打造千年建築的歷史任務中,一點都馬虎不得。營建工地最重安全措施,除在路口設置安全標語嚴禁外人出入外,架設安全防護網、工作夥伴頭戴安全帽、身著整齊的工作服等安全措施,更是工程順利圓滿的關鍵所在。 在慈濟文化的薰陶之下,以及林淑靖、廖幼娘、葉文鶯等師姊不定時地致送水果餐點予以關懷激勵,工程師傅漸漸地改變了原本粗獷散漫的工作習性,戒除了嚼檳榔、喝酒、說粗話等積習。走訪工地,可以感受到一種精進的團體氣氛正逐漸形成,那是一種對希望工程負責的使命感,付出的汗水中更有著驕傲。 這樣的工地文化,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因為我們的營建團隊很清楚:校園建築不僅是在蓋一幢堅固美觀的房子而已,更重要的是,將關懷下一代教育的愛心也融入其中。這種建築文化、模範工地的塑造,可說開啟了雲嘉地區工地文化的先河。對於永達營造而言,何嘗不是一個成長蛻變的契機? 大吉喜悅慶重生 文明的締造,建立在對環境的挑戰上。一個國家對各種大的挑戰,做了成功的回應,文明於焉誕生;反之,如果對一連串的挑戰,不能成功地回應,那麼文明將會沒落。─—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 除了感恩政府和慈濟基金會的積極援助外,學校本身與社區力量的資源整合,也是支持大吉面對震後校園重建挑戰的原動力。 震後的學校處境,雖令人驚恐卻也帶有理性鎮定。中正大學王如哲所長、林明地教授、縣政府李福榮督學、家長會張長江會長等人均前來關懷;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前教育部長楊朝祥、前國教司長吳明清、訓委會常委何進財、中部辦公室王宮田主任等一行人,由縣府前教育局長陳勝三陪同蒞校訪視,對震後的處理得宜與師生樹下上課情景,甚表嘉許;行前特別指示:「注意師生安全,教育部會加速重建各項事宜。」教育部長一句關心問候,無異給師生打了一針強心劑,讓百廢待舉的大吉頓時生機無限。 拆除危樓前的搬遷工作,由國軍飛馬部隊支援。指揮官張榮中上校親率國軍弟兄一百二十人與本校全體教職員工、同仁眷屬、家長會委員,展開馬拉松式的接力搬遷工作,歷時七小時,至十月二十九日凌晨三點才告完成。之後連續三天的拆除作業,只見挖土機與載送廢棄建物的卡車,一車又一車循環交錯;塵土飛揚中,大吉老式建物就此走進歷史。 復課之後,師生們先在樹蔭下上課;這段「戶外教學」的日子實在令人難忘。隨後轉至帳棚內教學,雖吵雜難免,但總可遮風蔽雨。好不容易簡易教室完成,才得以稍微穩定下來,從事正常教學與學習。這一路走來,克難的滋味雖然難熬卻屬穩當,是危機卻也是轉機。 重建工作已在另一頭迅速展開。學校重建小組分赴台南縣、高雄市各校園參訪,校長也在慈濟的安排下,二度前往台中縣及南投縣展開「希望工程之旅」。在與時間賽跑的校園重建中,各種教育專業的整合與互融(如:九年一貫課程、小班小校、協同教學)、親師生的參與、兼顧未來性、重視環保與生態、尊敬大自然,以及如何將人的情感融入校園規畫中,這些都一直是我們思考的課題。 感謝大吉全體同仁的協助配合,尤其總務邱金樹主任、蔡秀蘭組長、謝麗華組長對工程詳實的記載;訓導朱皖義主任扛起V8攝影機記錄施工點滴,亦為希望工程重要的歷史見證者。歷任家長會長李邦、張長江、蕭聰明及現任會長洪銘智先生,以及許許多多社區家長出錢出力,貢獻專長智慧,無怨無悔地一心為重建大吉,精神令人感佩! 如今,校舍已在眾人合心協力之下完工並落成啟用,全校師生及地方家長莫不懷著感恩惜福的心情,為培育下一代的神聖天職努力奉獻;小菩薩們更應在這麼具有書院氣息的美好環境下用心向善、敦品勵學,發揚感恩之心,他日為社會國家盡一己之力。我們深信,慈濟大愛的種子已播下,目前正在滋長,未來的開花結果的燦然是可以預期的。正如本校家長會顧問、第一屆中華民國國家發明獎得主黃金山先生,於校舍落成典禮上所題的對聯: 大有春風化雨書聲不輟稱天濟 環顧新世紀以來,世局的戰亂頻繁,時局的搖擺動盪及社會的紛擾不安,的確帶來教育工作上的迷惘與挑戰,有待教育工作者思考因應。夥伴們,讓我們以智慧掃除迷惘,以勇氣克服挑戰,讓我們攜手共創教育的新希望。 在參加慈濟基金會所舉辦的歲末祝福時,我許下三個願望: 一願:世界更和平;讓我們發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濟大愛精神,化解世局大災難。 二願:國家更安定;讓我們多喝「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慈濟四神湯,促進族群大融合。 三願:社會更祥和;讓我們力行「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慈濟人文精神,愛灑人間大家庭。 黃義春
謹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