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新世紀‧新校園

新世紀‧新校園

「我們希望建造有藝術、歷史、文化的學校,具有時代性且能歷久彌新。」證嚴上人對希望工程新校園,如此期許。並提出三點基本原則:一、採用SRC鋼構建造;二、充分綠化,並裝置中水回收系統;三、注重採光及通風。此外,還須結合當地自然景觀與社區人文特色。

為協助慈濟實現打造災區教育希望的理想,有二十餘家知名建築師事務所參與校園的設計規畫,精心為各校建物「量身訂作」。就這樣,在慈濟、校方及建築師們的共同擘畫下,一所所新世紀的新校園如「從地湧出的藝術品」般,一一矗立眼前。

綠樹、灰牆、清風,人文氣息夾雜天然味;SRC、斜屋頂、連鎖磚,保護師生也愛護大地。「希望工程」不僅是把震毀的校舍重新蓋起來而已,過程中所投注的無限大愛和關懷,也將為新世紀帶來新的教育契機。

 

楓林中的太平樂園

三合院空間加上樹木,整體環境呈現出清淨感,展現了傳統書院寧靜致遠的格調。日後當樹木成蔭,搭配迴廊空間,就是最好的戶外教學場地了。

「校中有校」的建物規畫,將每八個班級組合成一個「班群」,每三個班群組成一個「小校」。位於同一座三合院裡的班級,可共享班群的榮耀;位於同一個小校之中的班群,彼此也能分享榮譽,並形成緊密的關係,這正與九年一貫統整教學的精神相契合。

受九二一大地震重創的太平國中,重建之初便面臨如何安頓兩千名師生的問題。經過六十多次的會議討論,透過國防部、教育部、台中縣市政府等各級單位的努力,歷時一年八個月,終於以「以地易地」的方式,申請到原作為國軍靶場使用的軍用土地;加上周邊土地的撥用和收購,共籌得五點六四公頃校地,立足於太平頭嵙山下。

從原本狹隘的一點九八公頃舊校區,搬遷到山腳下的新校地,太平國中不僅面積一舉擴大為原先的三倍,另一項額外的收穫便是自然天成的優美風光。蔡政忠總務主任描述雨天中的校景說:「下雨時,後山霧濛濛一片,令校園就像一幅畫。我常常在雨天清晨,特地拿了相機到學校拍下美景。」陳進賢老師則說:「如今進入校園,就能見到山脈;看著那一抹青翠,讓上班的心情很是愉快。」

以前位居都市,如今有山脈為伴,寬闊的新校園中,許多場地都是由老師們巧思布置,使空間變化更豐富。相較於舊校園窄小,連童軍課想要找塊空地搭帳棚都不易的情況,新校園更有利於進行戶外教學,提供的自由度更大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