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長的話

為蒼生植善緣

創立於一九六○年的僑榮國小,相較於擁有百年歷史的學校來說,算是年輕的,但她的成長卻相當快速;創校時只有六班,一九九七年時達到了四十八班,整整成長了八倍。

重建之路 備嘗艱辛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發生在台灣中部的大地震,不僅震驚全台灣,造成無數民眾家毀人亡,更有八百多所學校遭到嚴重破壞,僑榮國小也無法倖免。

地震前的僑榮國小共有三幢大樓,分別是蕙心樓、樂群樓及向陽樓;地震後,這三幢大樓全毀,向陽樓更是呈四十五度傾斜,地震後不久即拆除,其他兩幢也在地震一年後全部拆除。

大地震之後,上下忙成一團,大家的心也總是七上八下,而學校又有三件大事必須馬上抉擇。首先,要在哪裡復課?學校已經毀損而無處上課,加上校地狹窄,更無處搭蓋臨時教室。縣府原本希望師生暫時先和吉峰國小共同上課;然而,搬遷過去之後,才發現兩校一起上課的困難度遠遠超過想像,教學品質大受影響。

而本來要在吉峰國小搭蓋的簡易教室已經發包出去,前任林麗音校長毅然決定喊停;接著日夜奔波於政府各部門間,最後擇定在吉峰國中預定地上搭蓋臨時教室。過程中雖然困難重重,但這個抉擇是對的。之後,在臨時校區度過了近三年的時光;雖然溽暑難當,但教學品質總算得以保持。

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在哪裡重建?災區學校的情形各異,僑榮國小面臨兩個重要因素,迫使學校要另覓校地重建:一是九二一斷層經過本校校區,依法規定必須遷校;一是校地狹窄,不宜原地重建。但是,地在哪裡?學校有學區的限制,不可能遠離原校址太遠。攤開地圖,周圍三公里內每一塊適合蓋學校的地都被提出來討論,中央與地方官員討論多次,校地仍然沒有著落;最後,教育部核定在原地重建。在尋找校地的過程中,縣府教育局國教課與本校的承辦人員備受煎熬,箇中感受難以筆墨形容。

第三件事是:重建班級數多少?學校原本規畫為三十六班;但政府認為,斷層帶通過本校且校地狹小,故只准蓋二十四班。學區家長為此反應激烈;幾經折衝,終於採取折衷方案,重建三十班。這是為了因應現實所需:為顧慮學校未來發展以及附近校地難覓,是以必須有較多的班級數以容納未來的需求。

希望工程 感動盈心

經過九二一大地震後站起來的學校,在重建過程中都有許多令人動容的人事物;個人參與了這項跨世紀的重建工程,也遇到了許多令人感動的事。

首先要感恩全校師生。大地震過後,全校師生都成了災民,只有損失輕重的差別而已;然而,老師們一面整理自己破損的家園,一面還兼顧學校的搶救與搬遷工作。舉個例子:張炳煥和林來好夫妻倆都是本校老師;地震後,其他教職員工多半自行整修補強自家的建築物後繼續居住,他們則因家裡已不能住而在別處另租房子,經過兩年的整建才搬回去;但是,他們在學校的教學工作從不耽誤,而且不時協助學校重建。

其次要感恩的是學校鄰近的居民。他們與學校只有咫尺之隔,學校在拆除受損教室時,他們每天要飽嘗滿天灰塵和忍受高分貝的噪音;重建工程進行時,依然要忍受工程車輛進出所帶來的不便和噪音,但他們仍毫無怨言。他們聽說學校是慈濟援建的,都滿懷著期待;目睹慈濟興學的品質,也都有十足的信心;希望學校早日重建完成,孩子就不必每天老遠地跑到三公里外的臨時校區上課了。

重建工程進行期間,周秀岑和阮真敏兩位師姊,長期為工程人員送飲料和點心;他們就住在學校附近,平時總是默默行善。慈誠隊師兄進駐校園施工時,他們依然不畏大太陽與灰塵地供應茶水點心,還有其他師兄姊前來幫忙;如此地用心,真讓人敬佩。

工程進行中,每天都有慈濟營建人員在工地監工;張正助及黃啟沛師兄更是難得,一方面要具備專業知識,又要懂得待人接物的技巧。面對廠商時,他們要遵照證嚴上人的指示,督促廠商維持施工品質;又要懷抱慈濟人的慈悲心腸,與廠商討論工程時有的爭執;黑白臉都要做,真是難為他們了。

重回校園 回饋社會

希望工程完工了!學生、老師和家長盼了近三年的時光,感恩慈濟一年又兩個月的日夜趕工。二○○二年六月十日,在晨曦中,慈濟師兄姊們燃放鞭炮歡迎全校師生踏進校門。孩子們手舞足蹈,早已忘了地震的傷痛;唯有老師和家長望著嶄新的校園,內心夾雜著高興與傷感;既興奮於校園重建完成,又懷想起地震時的罹難者。縱然心情百轉,仍要感恩慈濟:一路走來,撫慰了災區的民眾,也為蒼生種下善緣。

期盼災區的民眾與僑榮師生回到溫暖的家後,別忘了世界上還有許多人正陷於饑饉刀兵之苦;我們已經站起來了,也要拉拔那些亟待援助的人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創造祥和安康、富足進步的社會。

何清壽 謹識
2003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