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慈濟年鑑
法 27 我過去是「孤」,孤單一個人,一輩子都在人生歷練中,所接受到 的是《無量義經》裡的「恬安淡泊」境界;如今靜思法脈已定,法脈是 「群」,常住眾、清修士日夜都在師父身邊,希望大家「學佛、學佛、 學師德」,心要很定,修為要很穩,聲色要照顧好,時時謹慎自我,內 修用功夫,外行品德行,向上要和合,向下要協力,共同傳承佛法在人 間,廣度來眾,使法脈鞏固、宗門永續。 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家,靜思法脈是慈濟宗門的後盾。慈濟人 不一定是佛教徒,但都以「佛教慈濟」為名,在國際間做慈濟事,獲得 國際人士的肯定與讚歎。所以,我們要做到讓人覺得佛教徒有很寬闊的 心胸,沒有宗教的分別,包容天下,這就要從僧眾和合的形象展現出這 樣的精神。 要怎麼樣才是和合呢?最能讓人直接感受到的就是說話,弘法利生 也是從口說。我們要懷抱感恩心,尊重每一位協助慈濟的人;即使對方 並非佛教徒,我們要很尊重對方的宗教,感恩他們願意和我們合心,也 很包容我們,共同付出大愛。 「感恩、尊重、愛」,一定要學習!要向人感恩,當然要很謙卑, 聲色要調好,這也是修行的相。尤其出家人一定要守戒規,要做到任何 一個宗教信仰者看到佛教出家人,都覺得很有親和力,這也是身教,引 導不同宗教信仰者相互包容、彼此尊重,會合力量救助人間苦難,為人 間的需要而付出。 「德者,得也」,要得人心,就要修德;要有所得,就要有德。日 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與人共事,形象、聲色很重要,聲色要柔和、行事 要圓融,都要下功夫淨化己心、培養好習慣。我們既然發心修行,要為 人群做事,自性要保持很清淨、不污染,待人處事能圓融,才能夠度化 眾生,讓人人發大心,願意為人間而無私付出。 靜思道場的修行要「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要覺悟、要負責、要 承擔,同時發揮智慧、兼利人群,生命的價值要發揮出來,用於人間, 成就人間的志業;修行同時要修德,培養自我的德行。 回目錄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I2M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