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褪去政壇光環 罹重憂鬱
潘惠珠自27歲起即擔任市民代表,叱吒政壇二十年,風光一時。問政風格犀利,質詢台上口若懸河,切中時弊;與官員一來一往的唇槍舌劍,詞嚴義正,堪稱政壇響叮噹的一位政治人物。
連任五屆,直到四十七歲自己覺得做久了,不僅累還有些無力感;既然無法再突破,而理想也難達成,惠珠毅然決定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選擇離開政治舞台。回頭一看,人生最精華的時段都奉獻給市民。
退休之後本想輕鬆自在過生活,在家相夫教子,享受天倫之樂,只是常常事與願違。以前日不暇給,如今無所事事,頓時心理無法調適,陷入空窗期,在無法面對自己的情況,惠珠竟然得到重憂鬱症。
從此,整整兩年的時間,將自己封閉起來,足不出戶,連下樓都不肯,整天關在自己的房間內。滿腦子只想人生沒什麼意義,腦海裡充滿跳樓自殺、結束生命的念頭。期間進出醫院看心理醫生多次,也住院半個月之久,雖有改善,但是成果不佳,家人更是受到很大的衝擊,不知所措;逼不得已情況下,先生一度建議乾脆再參加選舉,看看能否好轉。
幸有貴人助 同理心分享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身為慈濟人並且曾經是潘惠珠同學的溫春梅出現了。藉由溫春梅經常到家陪伴關懷、開導,並且帶著潘惠珠參加慈濟活動,才漸漸走出陰霾。就這樣,潘惠珠從會員、見習、培訓,到受證委員;走出生命低潮的她,還願意去陪伴憂鬱症的人。
「妳們知道德興體育館內總共有多少大小小的便池與洗手檯嗎?」擔任國富和氣福田志工窗口,同時也是3月8日至11日入經藏演繹活動打掃工作規劃人之一的她,爽朗的笑聲,實在無法想像曾經是個重度憂鬱的人。
惠珠自己解嘲地說,剛進來慈濟醫院當志工時,因為自己是個憂鬱症的患者,在病情尚未穩定之際,一度在慈院急診室服務時,也出現小小挫折。其實「憂鬱症患者最會起疑心,任何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都會感覺是在指自己。」惠珠不諱言說著曾經最不足外人道的那段日子。
不過,惠珠勤做心理建設、定時服藥,並參與慈濟活動,病況漸漸地好轉;現在的她,非常樂意與人分享過去,並且以過來人的同理心心態規勸憂鬱患者:「勇於面對,與醫生多溝通,多參加有意義的活動,才能夠讓自己走出來。」
經文入心 悔兩舌與惡口
「入經藏演繹?」惠珠原以為很難,當然就不敢參加;然而經先生一再的鼓勵,終究鼓起勇氣選擇「比較簡單」的妙音;經過幾次的練習,卻發現愈比愈開心,同時深深體會「每句經文都是一個反省。」
想起當民代時,身分強勢、言辭犀利、咄咄逼人、得理不饒人,雖無惡意,如今每每唱誦到兩舌、惡口之時,感觸頗深,眼淚就是不自己直流。此刻的她時常懺悔為什麼當時沒能聽到上人法語,不懂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彼時的她就是不夠謙卑,不夠縮小自我。
更讓惠珠遺憾、懺悔不已的還有與父親的衝突。一次與父親政治立場意見上的不合,一時氣憤竟負氣離家,想回家時,父親已經往生;「縱使跪著、爬著回去想請求父親原諒,父親再也無法回應。」每當憶及此段的經歷,淚水如決堤般的蔓延,更是讓惠珠想起上人所說「行孝、行善不能等」,至今仍是她心中最大的痛。

先生愛相伴 同師亦同道
潘惠珠師姊能夠走出憂鬱的陰霾,除了慈濟人的相助,最大功臣莫過於先生江永發,此次不僅鼓勵惠珠入經藏,自己亦擔任妙音菩薩。曾經寸步不離的陪伴太太,笑稱「見習、培訓課都要親自接送,就是擔心她一時想不開。」
不捨髮妻受苦,更為了感恩慈濟人的愛相伴,江永發就在陪伴惠珠進入慈濟門的同時,自己緊隨在後,並在2012年初受證,夫妻同修精進菩薩道。
進入慈濟大家庭的江永發,雖然於2011年8月參加臺北小巨蛋《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的大愛之光區,但是社區讀書會並沒有積極參與;再者,自身雖然茹素多年,然而對經文了解不多,直到今年正式參加入經藏行列,才慢慢的體會「粗口、動手皆是業」;了解以前對員工的領導,比較粗糙,時常破口大罵;對家人口不遮攔,不加修飾;因此,經由每一次入經藏練習時,更加提醒他應洗滌心靈的汙垢。
如今,潘惠珠不僅自身走出生命低谷,同修江永發亦發心投入;志工活動成了夫妻倆共同的話題、精進的目標。【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國華 花蓮報導 2012/03/14)
近期相關文章:
- 2012年04月05日00:52 - 買慈濟制服?為求破鏡圓
- 2012年03月29日09:30 - 苦了12年 家暴失聰終平復
- 2012年03月21日01:38 - 被摑三巴掌 我向對方道歉
- 2012年03月20日00:38 - 女孩不再埋怨 轉念心開闊
- 2012年03月16日09:51 - 妻抱病入經藏 幸有夫相隨
歷史相關文章:
- 2012年03月14日03:57 - 飾阿修羅 挽救妹婚姻危機
- 2012年03月14日02:38 - 慈濟列車長 運載過客人生
- 2012年03月13日03:24 - 收起刺蝟外衣 演繹學包容
- 2012年03月13日00:59 - 演繹後 希望媽帶我做慈濟
- 2012年03月11日01:26 - 水懺替代弟子規 師生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