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盡疼愛
方碧珠的故事,要從「三個母親」說起。
方碧珠出生於高雄林園,家中經濟富裕,八個孩子中,她是全家鍾愛的小女兒;「我三歲那年,母親身體不好,算命先生告訴她,小女兒與她相剋,必須送人。」
當母親不得不將她送人時,特意就近找一戶小康人家;所幸,在養父母的大家庭裏,她依然沐浴在無盡的愛中,六個兄長對她愛護有加,也任由她自由自在徜徉於生父、養母兩個家庭。
十歲那年,生母病重離世,數年後,父親再娶,繼母對她依舊疼惜。及至1980年,經堂哥介紹,與家住屏東潮州鎮的王添富攜手步上紅地毯,婚後公婆亦視她如女兒。她隨著先生的工作北上桃園平鎮定居,專心照料家庭,三個兒女陸續成長。
「可能是我累世結的好緣吧,很感恩我的三個母親和婆婆都很疼愛我。」方碧珠開始思考,如何將眾多母親給她的愛,分給需要幫助的人,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
支持太太
1989年,繼母往生,家人以佛教儀式的助念、法會圓滿告別式,因而觸動了方碧珠積極尋求心靈的依止;她不但把繼母臨終前留給她的一筆錢全數布施,而且在鄰居莊錦鳳的邀請下,參加中壢金陵路的一場慈濟茶會。翌年,三十多歲的她開始做慈濟志工,有時帶著五歲的兒子出門,兩個甫上小學的女兒就拜託婆婆照顧。

「這問題我也想過,但眼下覺得照顧好孩子最重要。添富的薪水餓不著我們,我也會省吃儉用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方碧珠說。婆婆正要開口,女兒卻拉著方碧珠的手說:「媽媽你來看,大姊教我做的大風箏。」
「媽,碧珠做慈濟,比去上班好。」王添富目送妻子走向孩子房間的背影,回頭低聲向母親說,「她從小就被家人寵著、愛著,朋友也都在南部,所以,之前經常吵著回娘家或乾脆搬去南部住。晚上我回來晚了就嘟著嘴,甚至含著淚水不理我。」
但,自從方碧珠開始做慈濟後,假日裏不是帶著孩子和志工們去探視窮苦人家、幫獨居長輩清掃,就是參加慈濟茶會、募款等活動,「她不但不再吵著回南部,連我晚回來,她好像也不生氣了。」
「可是……」母親似乎仍有意見;王添富趕緊又說:「你放心,我會注意她的。」
「碧珠我放心得很。倒是你可不能因為她不生氣就應酬得太過,弄壞身體可不好。」母親的話,反教王添富啞然失笑。
體諒先生
一個晚上,孩子都睡了,方碧珠獨自在客廳整理善款資料;見先生進門,馬上起身問他餓嗎?他搖搖頭,逕自坐到沙發上;當聽到方碧珠邀他隔日一起去探視貧苦人家,「你去就好,我要加班沒空。」他立即自沙發上跳起,一溜煙洗澡去了。
次日,王添富下班回家,兒子抱著他的大腿,迫不及待地訴說當日訪貧的見聞;聽來頗為沉重,方碧珠說,有位少婦生下障礙兒,整日躲在房裏哭泣,不敢回婆家,害怕遭人指指點點;資深的訪視志工卓梅玉開導她,孩子會出生,必然有來到世界的理由,既然孩子一定要來,觀音菩薩必然會為他挑選一位能照顧他、扶養他的好母親,「而你正是菩薩選來照顧他的好母親。」

相較於過往鎮日周旋於家庭瑣務的主婦歲月,方碧珠投入志工,看見社會暗角,探視貧苦人而來的見聞,即使是日日在外奔忙的王添富都聽得入神。
「上次去探視一戶人家,那位母親的身影到現在仍經常在我眼前晃動。」她敘述那戶人家的四個孩子,都罹患肌肉萎縮症,其中兩個往生了;照顧他們的母親,罹患癌症,手術後竟然忍著還淌著血水的傷口,趕回家照顧孩子。
方碧珠心疼地問她,難道不痛嗎?她摀著傷口,眉頭微皺:「當然痛。但是失去孩子更痛,我要照顧好他們,希望別再失去!」
方碧珠哽咽,同樣身為母親,那母親的身影映照著自己:「我已經很幸福了,還有什麼好埋怨的?」她說,也是自那時起,她不再對先生晚歸而生氣,「上人說,要善解,也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1991年,慈濟志工為賑濟大陸華東水患,街頭勸募;當王添富結束與朋友的聚會,來到平鎮義民廟找方碧珠時,看到她與志工賣力而熱忱的身影,他沒有多言,卻默默地投入了志工行列。
隔年,他和方碧珠一同受證為慈濟委員;從此以後,「做志工」真切地成了一家人生活的一部分。
育兒良方
午後,方碧珠在慈濟中壢聯絡處值班;桌上電話響起,她拿起話筒恭敬地說:「阿彌陀佛,慈濟中壢聯絡處。」
「媽咪,屏東的爺爺、奶奶來了,爸爸剛好出去買東西,你快回來。」電話彼端傳來女兒稚氣的童音。原來,這天孩子們想留在家裏寫功課、做勞作,所以沒有和她來值班。她輕輕擱下話筒,即向一起值班的志工告假返家。
「我這三個金孫,你教得真好!」方碧珠才回到家,只見婆婆笑容滿面,逐一細數三個孩子的貼心招待。

「這下你知道碧珠不上班,專心陪孩子的好處了吧?」婆婆話才說完,只見王添富笑瞇瞇地進門。
方碧珠笑著回答,其實是做了慈濟志工之後,才曉得怎麼帶孩子的。這一說,讓婆婆很好奇,因為印象裏,方碧珠坐月子時總是津津有味地讀著各種育兒書籍,原來教好三個孩子竟然不是因為讀了「專家的話」。
方碧珠說起了讀證嚴上人法語的體悟:「父母是孩子的『模』,父母以身作則,孩子不容易偏差。」孩子時常和她一同參與志工服務,所學習到的都是親自看到、體會到的,例如跟著她去聯絡處,耳濡目染志工溫文儒雅地待人接物,和談論助人的方法與助人的快樂。
慈濟志工每月一次到八德榮民之家關懷,孩子們隨同父母前往,為老伯伯們吹奏直笛、捶背、聽他們說話……讓「兒孫繞膝」一解孤單老人家的思親情愁。
當孩子們聽到上人為拯救血液疾病患者而成立骨髓庫,志工上街宣導民眾加入志願捐髓者,他們想到可以演奏樂器,吸引人潮;於是和學鋼琴、直笛的同學組樂團,在百貨公司前廣場演奏,行人果然紛紛停下腳步,傾聽志工解說何謂「捐髓救人一命,無損己身」。
1996年,賀伯颱風重創臺灣,慈濟志工動員募款救災;小姊妹跟著上街發傳單、勸募,一站就是好幾小時,不怕熱也不喊累。
積善之家
成長的歲月中,人性的真善美,自然而然地在三個孩子心底萌芽、滋長,成長後也能循規蹈矩、熱忱助人。
公公、婆婆聽得津津有味、連連點頭。這時,王添富不禁開口說:「榮民之家那些離鄉背井多年的老人家,看到小朋友就像看到自己的孫子,都好高興!」

婆婆牽起方碧珠的手說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相信你們會很幸福。」沒有什麼比一家人同心、和樂更令人歡喜的了。
當孩子離家念大學,方碧珠依然以家庭、以做志工為重,沒有出外工作;王添富自職場退休後,也全心投入志工事務,夫妻倆生活簡樸,省下來的錢就布施,日子過得充滿朝氣。
2012年,兩人當了外公、外婆,過往帶著兒女做志工,如今換成了小孫女。這兩年,他們「晨鐘起,薰法香」,牽著滿兩歲的娃娃,每天早上四點多到中壢聯絡處。
外公外婆做早課、聽講經時,小孫女不吵不鬧也不隨意走動,有時安靜地在外婆為她準備的圖畫紙上畫畫,有時跟著聆聽和唱誦佛號;一起薰法香的志工們不禁讚歎:「碧珠師姊結來的好人緣果真不同凡響,連孫女都宛如乘願再來的菩薩!」
(文:鄭善意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0期)
近期相關文章:
- 2017年02月26日22:18 - 拜佛接觸慈濟 做慈濟認識佛
- 2017年02月22日08:59 - 至誠專一 大家眼中的小陳
- 2017年02月02日05:06 - 並非天生好命 有願就改運
- 2016年12月29日01:58 - 70壽禮 光影拾穗不空過
- 2016年12月26日01:38 - 平凡非平庸 有志不在年高
歷史相關文章:
- 2016年12月11日02:32 - 感恩癌細胞 讓她離苦得樂
- 2016年12月08日01:59 - 小攤到店面 輕安是做來的
- 2016年12月05日08:04 - 放下酒杯 圓媽媽的生前願
- 2016年11月27日05:54 - 家暴後茫然 逛出慧命靈光
- 2016年11月26日04:31 - 曾選毒品棄親情 今擇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