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愛是「補」亦是「苦」 大愛才是菩薩道
時間彷彿回到1980年代,一家人一樣聚在家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氣氛,女兒回憶道:「念小學時,我早上要吃很多營養品,晚上要吃中藥補品,媽媽說『吃』,我說『不吃』,兩人常常互峙僵住,氣氛凝重。」
當時簡阿甘是全職媽媽,整天忙孩子的事。「那時媽媽除了補我們身體,還請家教補我們功課,我和弟弟複習功課時,媽媽就坐在中間監督——我們家晚上七點半以後是不准看電視的。」說到這裡,女兒望了媽媽簡阿甘一下,繼續說:「上學的午餐都是媽媽親手煮,親手送熱騰騰的便當,讓吃外賣或蒸便當的同學羡慕不已。」簡阿甘聽得頻頻點頭,然而在從前,她認為她的愛是「補」,孩子領受愛卻是「苦」。
先生謝民壽說:「那時候我看報紙寫上人在做救苦救難的工作,又看到太太的愛『太超過了』,孩子們都愁眉苦臉,就叫她去當慈濟委員。」果然加入慈濟後,簡阿甘與孩子的相處壓力減輕,半年後,有一次孩子向來訪的志工說:「如果早一點叫媽媽做慈濟,我們就不會那麼痛苦。」
「一位師姊給我上人開示錄音帶,我聽到上人一句話:『化小愛為大愛。我們若把孩子愛太深,會造孩子的業,孩子很難回報。』」簡阿甘說:「我就好像當頭棒喝,當下醒了,我要化小愛為大愛,把多餘的愛去關懷普天下的眾生,不要把孩子愛太深,也造成孩子壓力。」
媽媽心帶組員 誠懇心面對摩擦
1989年,簡阿甘加入會員後立即勸募,引領她的委員是屏東劉金菊師姊,一路走來,簡阿甘是法喜滿滿。「我的人生追求的就是這個,心境無法用言語表達,非常地快樂在金菊師姊引領下訪貧、環保、香積等活動。」
因為響應環保,簡阿甘在自家斜對面的空地設環保點,每天晚上七點半到九點就有一群人在整理資源,「那些環保志工後來都成為我的會員,幫我勸募,一直到空地蓋大樓,才結束做回收。」

「我就是媽媽型的啦!」簡阿甘說自己從前整天都侍候自己的孩子、先生而已,就是小愛;當了組長後,就會發自內心去關懷組員,尤其當他們家中有事時,更要落實關懷。儘管有時仍有人我之間的摩擦,簡阿甘也學習轉念,放下執著與身段,來取得別人的諒解,「慈濟是大團體誤會難免,因此要誠心相待才能化解疑猜,把心拉近,結緣生生世世。」
六十歲生日這天,簡阿甘回顧自己的幸福人生,吹熄蠟燭那一刻,虔誠地許下願望「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郭正民 高雄報導 2013/08/01)
近期相關文章:
- 2013年09月16日02:24 - 受用一句就夠 去貪靠自己
- 2013年09月13日02:32 - 屈身如蝦 受果方知過去業
- 2013年09月03日02:14 - 省錢一哥 「和和」管家婆
- 2013年08月27日01:12 - 掌店48年 老闆娘想做的事
- 2013年08月26日01:08 - 親得離塵垢 子道方成就
歷史相關文章:
- 2013年08月18日00:58 - 懺不孝 董事長跪求原諒
- 2013年08月12日01:26 - 演好人生角色 挫折造順境
- 2013年08月09日02:10 - 不是別人 起心動念看自己
- 2013年08月01日01:14 - 業像針 想拔會痛要甘願
- 2013年07月12日02:04 - 夫妻相欠? 好念化解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