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他身旁仔細聆聽的則是一群陽明大學的慈濟青年社成員,他們在進入臨床照顧病患之前,選擇走入人群先到環保站彎下腰,學習守護大地,同時見識課本與實驗室之外的人生百態,也看見不經意的消費,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
彎腰愛護大地 不分老少皆咸宜
這是一群非比尋常的組合,講述的「教授」是技職出身的公營事業退休人員;前來聽講的學生,是就讀於國立大學的醫界生力軍。他們因加入慈濟而超越年齡、背景的隔閡認識彼此,也因同樣愛護大地的善念,齊聚於臺北捷運石牌站旁的「幸福環保站」。
一番講習之後,學生們開始分組活動,做內勤的拿起剪刀,跟著經驗豐富的志工阿嬤,剪除塑膠袋上的標籤與印記,出外勤的就跟著同學們口中的「明村爸爸」到附近的自強市場,把熱心攤商收集的塑膠袋搬回來。
「他們是陽明大學的同學,這位醫學三,那位醫學系一年級,他們沒有出去玩,很乖喔。」何明村向店家介紹這群慈青社成員,緊接著大家穿越成排陳列的商品,進入儲藏室,把賣場人員收集成袋的回收塑膠袋搬出來,先用手擠壓縮小體積再打包,一進一出之間,就收得兩三大袋。

從賣場、文具店到專賣小物品的十元商店,一行人造訪的店不過三五家,但回收量卻多到無法用手提。何明村把高度及腰、相當一人合抱的大袋兩兩綁成雙,層層疊疊地掛在回收而來的鐵馬上,大家左顧右盼,小心翼翼地返回環保站;紅白相間的回收物大包緩緩行過市街,引人側目,但也突顯了環保志工們愛護大地的用心。
不是「青青菜菜」 而是實實在在
何明村與太太郭麗玉共同主持環保站,他退休兩年多來,幾乎天天都到家附近的市場回收。長期進出市場,回收別人不屑一顧的塑膠袋,他儼然做出了一點口碑,合作的商家都知道,塑膠袋交給他就沒錯;十元商店老闆甚至交代天母店、士林店的員工,把店內要丟掉的塑膠袋,送到石牌店交給慈濟志工回收。
不過已經做環保好幾年的何明村,一開始也和其他人一樣,根本不想碰那處理起來費時費工的塑膠袋;相對的,太太郭麗玉就很積極,「我認為我們沒有那個時間,就不要做那麼多;可是她認為所有的瓶瓶罐罐都有人回收,但塑膠袋沒有人要;這一塊,我們慈濟人必須去做。」
指著捷運高架旁的住宅大樓,郭麗玉娓娓道出七、八年前開始回收塑膠袋的因緣:「這兩棟是我做工地環保的地方,工地裏的塑膠袋才多呢,包覆家具的、工人買東西用剩下的,都堆在垃圾堆。」從工地做到自家附近的菜市場,攤商們都知道,不要的塑膠袋可以交給郭阿姨,但何明村不是很能接受,經常邊做邊埋怨。
不過何明村也非無理取鬧,因為那些塑膠袋,包括被人踩髒的、裝過油膩熱食的全都混在一起,髒亂和異味充斥,教人不起煩惱心也難;即使花了時間精力做分類,有時也會因為分類得不夠清楚不合乎標準,被回收商退貨。

冷言冷語 無礙堅持付出的心
和行之有年的紙類、鐵鋁罐、寶特瓶回收相比,塑膠袋回收確實起頭難,「垃圾變黃金」的效率更是遠遠不及。但郭麗玉認為,就算沒錢還是要做:「有人問我,做塑膠袋回收划算嗎?我回答他,回收塑膠袋一公斤賣五塊錢,我要收多少才有一公斤?但是這一公斤送進焚化爐燒,對空氣品質會有多大影響?」
熟悉分類回收方法後,從排斥到承擔的何明村也漸漸體認到,用心做就會看得見成果:「有一次稱塑膠袋重量時,我嚇了一跳,一車的量有四百多公斤啊!那還是沒壓縮的,如果經過壓縮,裝滿一車應該有上千公斤。」
忙於做生意的攤商們剛開始對慈濟人所做的事,並沒有太多正面回應,有人甚至對郭麗玉開玩笑說:「師姊,不要撿啦,地球就要毀滅了,你還撿什麼?」但這些話語並沒有障礙他們,頭髮灰白的何明村,總是蹲低身體伸長手,整個人鑽到貨架下,把掉在地上的塑膠袋撿出來。
一次兩次三次,厝邊頭尾漸漸了解,慈濟人做塑膠袋回收不是「青青菜菜」,而是實實在在,且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時至今日,夫妻倆和慈青們在附近收集的回收塑膠袋,雖然還要再分類、整理,但以往髒亂不堪、五味雜陳的情況已相當少見;更有趣的是,當初那位哀嘆地球即將毀滅的朋友,不只主動把回收塑膠袋整理乾淨交給郭麗玉,還成為捐款行善的慈濟會員。
用心設計回收箱 收集宿舍塑膠袋
輕薄的塑膠袋,讓人幾乎感覺不到它的重量,但是個人不知不覺用掉的量,乘上百萬、千萬的人口基數,累積起來就是驚人的數字。因此何明村夫婦在充實環保知識,掌握回收要領之後,就努力「說我所做,做我所說」,接引社區民眾投入環保,教導左鄰右舍如何減低塑膠對環境的傷害。

不讓年長志工專美於前,陽明大學的慈濟青年,在參加北區慈濟人醫會偏鄉義診之餘,也把環保回收列為社團活動要項,不僅利用假日到環保站當志工,平時也積極在學校帶動使用環保餐具、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為了對付回收物中最難纏的塑膠袋,特地在宿舍裏設置塑膠袋回收箱。
前社長鄭伊翔表示,大家參考成大慈青社臉書上的回收箱圖片,在去年三月初的社課中,把裝水果的紙箱改裝成塑膠袋回收箱;為了避免使用者將回收箱誤認為垃圾桶,箱子的開口還特別做成有如投票箱的狹縫,而把塑膠袋塞進回收箱的動作,也有如「投環保一票」。
緊接著慈青們向學校行政單位提出申請,允許在宿舍放置塑膠袋回收箱;而行政人員也是第一次承辦這種事,在各處室師長的協助下,慈青們邊走邊問,在四月時完成簽核流程,將自製的六個塑膠袋回收箱,送進了三間宿舍。
精挑細選 回收品質高
「回收量沒有預期多,通常要擺一個月才會滿。」「我覺得是因為大家不知道,如果大家都知道的話,就能把更多塑膠袋『救』到資源回收桶裏。」鄭伊翔與現任社長王師瑜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如何增進回收成效。
「同學們把裝泡麵的袋子(塑膠加錫箔或鋁箔)也丟進去了,但它其實是不能回收的。」說起開箱之後所見的情形,鄭伊翔認為同學們的環保觀念與常識還有進步的空間,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回收箱裏的塑膠袋雖夾雜不能回收的材質,但沒有裝過食物、滿是醬汁及異味的髒袋子,「可見我們學校學生素質不錯,不會亂丟東西。」
累積一個月之後,慈青就會清空回收箱,把塑膠袋送到何明村夫婦負責的環保站;有時回收量少,同學們還會把被丟到垃圾桶裏的可回收塑膠袋撿出來,一併送到環保站,朝減少廢棄物、讓更多「垃圾變黃金」的方向努力。
未來醫療人員 先成為大地良醫
「這個你要喔?這是垃圾耶!」聽到郭麗玉要回收塑膠袋,服飾攤的老闆面露驚訝,由此也不難了解,何以臺灣整體資源回收率已達世界前茅,但塑膠袋回收率卻不到百分之十。收下了原本要丟掉的塑膠袋,她領著慈青繼續往下個點走去;約莫一小時,原本兩手空空進市場的一行人,出來時已經是大包小包。

「光一個環保站就這麼多回收物,那全國有多少?好恐怖喔!」醫學、護理、檢驗、醫工等不同科系的慈青你一言我一語,分享學校生活,紓解課業壓力;當然,做了一上午的環保回收,大伙兒也有不少心得。
「其實人類可以不必用這麼多東西。」「我覺得問題是在於消費者的意識,要改變應該從消費端做起。」看到慈青表現出來的熱情與用心,郭麗玉欣慰:「這一屆的環保概念又更強烈了!」
今年二月中旬,陽明慈青舉辦期初茶會,身為輔導爸爸的何明村因身體不適不克出席,晚間九點多活動結束,同學們連夜前來探視;第二天一大早,又有幾個人到環保站幫忙。看著慈青們分憂解勞,何明村對這群年輕人的真心讚歎有加。
志為人醫,先成為大地良醫,慈青們雖然還沒有穿上白袍,懸壺濟世,卻已經開始用自己的雙手,減輕大地的病苦;而對被他們暱稱為明村爸爸、麗玉媽媽的夫妻倆來說,有這群年輕菩薩與左鄰右舍,共同耕耘環保福田,以往的汗水辛勞已化為陣陣甘甜。
(文:葉子豪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69期)
近期相關文章:
- 2014年05月20日01:59 - 入寶山不空回 志業當事業
- 2014年05月16日01:16 - 八旬資深委員 高愛惜因緣
- 2014年05月09日00:58 - 婆媳如母女 日日攜手行善
- 2014年05月02日02:00 - 延退十餘年 續愛進行曲
- 2014年05月01日01:27 - 惜茶緣 一碗師公飯的承諾
歷史相關文章:
- 2014年04月29日02:52 - 遍走山區偏鄉 簡單是幸福
- 2014年04月19日09:17 - 計較少一點 心就不會苦
- 2014年04月19日01:31 - 決心要改 燒酒豐變師兄
- 2014年04月16日02:05 - 因為幸福 穿梭巷弄尋暗角
- 2014年04月14日01:29 - 後面推一把 讓您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