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枚雞蛋的驚喜 十餘年付出都值得
從慈濟領取到的蒸穀米、食用油好好地擱在廚房,七十二歲的老奶奶見到崔美仙來訪時,激動地非要站起來不可,儘管她幾乎站不住。
她拄著拐杖、噙著淚水直問,中文的「感謝」要怎麼發音?她一定要用中文來表達內心謝意,謝謝慈濟人大老遠將米糧送來朝鮮。
老奶奶緊握著崔美仙的手不放,崔美仙順勢輕撫老人家胳臂,驚覺瘦細如皮包骨,不禁一陣心酸。她拿出口袋裏的熟蛋送她,「這是雞蛋啊,太珍貴了!」老奶奶驚呼。
崔美仙想著,慈濟志工這幾個月飽受賑災的時間壓力,但村民能煮頓熱騰騰的飯,「一切都值得了!」而眼前老邁的老奶奶,其實和自己的年齡一樣……
60歲始學韓語 比年輕學生都用功
祖籍山東的崔美仙,1947年因躲避戰亂與家人搭船前往韓國仁川;在首都漢城(首爾)待了幾年後,舉家再遷往日本京都,直到十八歲移居臺灣定居。
十二年前,崔美仙雖已六十歲,但卻像年輕人般背起行囊,獨自到韓國首爾女子大學修習韓語。住在學生宿舍,遠離親友寒窗苦讀,高昂開銷全部自費,她不為考試、學位或工作,就是單純想幫慈濟做些國際事務,成就更多的民間援助與人間美善。
語言老師也佩服她,說這個年紀可含飴弄孫了,但她比其他年輕學生還用功,只有寒暑假才返臺探親。
當年的韓語學習是一對一教學,因此崔美仙的韓語學得快又好,而且措詞用語雅而不俗,加上授證慈濟委員近十七年,相當稱職扮演隨團翻譯志工的角色。
不管哪裡人 都是一家人
「金淑,你人在哪裏呢?趕快過來喔。」當唱名領取物資時,崔美仙幽默的腔調,讓排隊等候的村民們都笑了起來。

崔美仙說,自己何其有幸,能代表慈濟跟朝鮮鄉親當面問候互動;苦習了十多年韓語,為的就是此刻。
體制有差異 大愛沒有分別
這十一年來,崔美仙多次出入朝鮮,也代表慈濟接待來臺訪問的朝鮮「萬壽台創作社」藝術團隊,陪他們遠赴大陸、印尼進行藝術交流;朝鮮的朋友們多喚她「崔媽媽」。
慈濟在2009年元月,針對創作社家庭發放大米與食用油,提供四千戶、一萬四千人過冬。
也參與了那次發放的崔美仙,深知一般農村村民生活水平,無論在糧食配給與住房上,是遠不及這些國家重點栽培的藝術家,因此這次針對四十四萬脆弱人口的米糧發放,她很清楚是更加的迫切與亟需了。
日前,崔美仙和藝術家們聊及慈濟這一波的賑災發放,「幾個大男人都哭了出來……」崔美仙說,慈濟人真心無私的國際援助,他們都感受得到;畢竟人心人情都是相通的,不過是生活體制、文化差異之別罷了。
深知朝鮮人文習慣 崔媽媽傳大愛
慈濟和朝鮮最優秀的藝術家們接觸已十多年了,由於實行社會主義之故,朝鮮連藝術創作都是集體行為,大家每天到創作社上班,吃的也是大鍋飯;藝術家由國家栽培,藝術創作當然也為國家服務。

崔美仙說,一般人最在乎的教育、醫療與住房,這在朝鮮都是免費的,由國家配給,所以藝術家們也跟她分享:「我們不需要那麼多錢,因為有錢也沒什麼用。」他們跟崔美仙強調,有飯大家吃,也沒誰特別富有。
1999年臺灣九二一大地震,及2009年南臺灣莫拉克風災,朝鮮創作社藝術團隊都正好在臺灣創作,親見志工們紛從各地湧出救災,他們驚訝地問崔美仙:「這些人是你們花錢雇來的嗎?」
得知志工們自掏腰包、請假來付出愛心,他們讚歎說,這是天堂才有的美事;而安定和良善,也是他們對臺灣最深刻的印象。
這十年來,崔美仙嘗試走進在臺韓人的圈子,也常往首爾跑,刻意到華人學校拜會,專程到華人餐館吃飯,想進一步了解華人在韓國的現況與生態,願望著未來在韓國能設有慈濟聯絡據點,向更多人分享「崔媽媽」的大愛。
(文:李委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40期)
近期相關文章:
- 2011年12月23日00:43 - 藝人走出螢光幕 及時行善
- 2011年12月21日08:48 - 因果不欺 現世受業終悔悟
- 2011年12月19日15:27 - 吳佩芬醫師分享 茹素因緣
- 2011年12月19日01:21 - 公祭回家 感恩先生仍健在
- 2011年12月18日07:32 - 解決一生難題「玩」出圓滿
歷史相關文章:
- 2011年12月17日02:32 - 那些年 大愛豆餅伯入電影
- 2011年12月16日02:31 - 一碗麵 轉動輪椅環保人生
- 2011年12月08日01:33 - 視苦瓜如玉 用愛走人生路
- 2011年12月06日02:08 - 心苦一甲子 識因果歡喜還
- 2011年12月05日15:14 - 習武得理不饒 因「煞」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