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起源於花蓮,1989年成立的慈濟護專,當時許多學子離鄉背井到花蓮求學,證嚴上人體恤孩子們的心,便由慈濟委員組成團體,定期到學校陪伴孩子們,後來男性志工加入正式取名為慈誠懿德會,是台灣獨有的輔導制度。每一位在慈濟體系念書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懿德媽媽或是慈誠爸爸,不只成為學生在求書階段的最大後盾,更是人生路途裡守護與支持的家人。 

每個月有一天,這群人,總會在火車站碰面,他們的目的地相同,心裡的目標也一致。 

懿德媽媽 郭美君:「自然建立跟學校跟孩子之間的感情,所以我們都會花自己的錢 花自己的時間 如果在上班我們就請假。」 

十六年來如一日,郭美君是慈濟大學附設高級中學的懿德媽媽,男性的志工則被稱為慈誠爸爸,他們會定期到學校陪伴孩子,就像父母親般的關愛。 

懿德媽媽 楊密:「畢竟懿德的角色跟爸爸媽媽的角色跟老師的角色還是不太一樣,我們跟他之前就像人家講的沒有利害關係,所以有事比較容易談。」 

就像父母親記錄孩子成長,每個過程都珍貴,郭美君,從慈中第一屆開始,就是學校的懿德媽媽。 

緣份的巧妙,在她們身上應驗,這份情誼從這一代,延續到下一代。 

懿德媽媽 郭美君:「她女兒,妳看,她媽媽是小姐,學生時我帶,結婚了變她女兒讓我帶。」 

慈濟大學附設高中學生 李冠慧:「一開始來到這邊就是,我不知道我的選擇到底是不是對的,因為我發現就是我很想家,就是每次講話都會講到哭 然後我有跟懿德媽媽,他們聊天,所以就是很謝謝他們。」 

郭美君,八年前在一次健檢發現,胰臟長了一顆腫瘤,大病一場,她卻還是掛念學校的孩子們。 

懿德媽媽 郭美君:「再回到這裡,是被孩子再次的感動,就是我曾經在生病的時候,小朋友就拿我的照片,到佛堂去唸心經,為媽媽祈禱。」 

慈濟大學附設高中學生 劉怡宣:「我覺得他們的角色就像真正的爸爸媽媽一樣,雖然他們年紀可能比較高,但是也可以,當像是阿公阿嬤一樣陪伴。 

從國中、高中到科大以及大學,每十位同學,都有三位慈誠懿德爸媽的陪伴,每個月一次,他們都會從各地搭火車到花蓮,與同學相處,傾聽他們的心聲。是台灣首創獨特的輔導制度。 

懿德媽媽 洪若岑:「有時候還要活動中,很多的事情,那非常的疲累,說老實說,可是就是孩子一張小小的卡都好,那你就會整個都釋懷,整個都非常的欣喜。」 

這一句媽媽,喊了二十五年,她們是早期慈濟護專第一屆的學生,直到現在,就算已經結婚育兒,成為別人的母親,懿德媽媽在心裡的分量還是不變。 

第一屆慈濟護專學生 何佳靜:「我們跟她的相處,都比自己的媽媽更親 譬如說男朋友就帶給自己的媽媽看,自己的媽媽都還沒有看過。」 

1989年慈濟護專成立,36位慈濟委員,稱懿德母姊會,1999年改制慈濟技術學院,男性志工加入,慈誠懿德會。 

懿德媽媽 林智慧 :「來陪伴這些孩子,因為他們都離鄉背井,而且也沒有什麼娛樂的場所,後山嘛,所以就由媽媽們來當為他們沒有離家的母愛。」 

懿德媽媽 黃慈華:「那時候我是把她們當成像妹妹或者是朋友,但是角色是媽媽,所以好像跟她們聊天就像是朋友,或者是她是我的妹妹。」 

林智慧與黃慈華,都是第一屆懿德母姊會的成員,當年帶的學生,現在都在各醫院擔任護理人員,除了維持固定聚會,聯絡感情,懿德媽媽,志工的角色,早已經昇華。 

第一屆慈濟護專學生 蔡碧雀:「那會比較常聽我講大概就是智慧媽,她其實聽我講了很多我工作上不如意的事情,那其實她都會給我很大的鼓勵,讓我在這個難關裡可以撐過來。」 
愛要能持續延續,在任何關係裡都不是簡單的事,但是這一群爸爸媽媽,卻始終如一,心甘情願,成為孩子們的靠山。 

陳彥珊 李俊葳 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