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志業中心同仁,專注聆聽英國牛津大學學者彼得克拉克講座。(攝影者:蔡瑞聰)

英國牛津大學彼得‧克拉克教授(Peter B. Clarke),2009年12月13日於台北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擔綱講座。

開場引言: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
去年當我在河南的白馬寺上課,與來自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大陸的人民大學,以及慈濟大學一同辦講學的期間,我主動寫信給教授,邀請教授來參觀慈濟,教授很快就回覆願意來訪,並已於去年來參訪。

他在1970年代創辦的刊物中(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主要是在探討當代新興宗教的發展。教授本身去過巴西,坦尚尼亞,以及奈及利亞, 他決定要去奈及利亞時,他本身仍在牛津大學有教職,學校方面甚至提出強烈要求,若教授決定離開,回來不保證教職。但教授還是去了,回來後,由於其成就,仍然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擔任講座引言人。

獲得教職。教授的兒子也在英國最大的慈善團體「樂施會」OXFAM工作。當教授去年來訪時,有表達願意來慈大教學,但當上人問他,他是否真的願意來教書時,他很謙虛的說如果上人願意教導他,他就願意來教書。因為他也認同慈濟在環保以及身為宗教所肩負的神聖使命。

(以下為:彼得克拉克教授演講內容)

首先,我要感恩慈濟人給我這個機會來到台灣,幫我安排一切旅程,也感謝一路上慈濟志工對我的照顧及友誼,尤其我很喜歡這邊的食物、友誼及氣氛。

‧從2009年底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談起‧

我今天要談的主題是關於環保。

相信大家都知道最近在丹麥哥本哈根有一場重要的關於氣候變遷的會議,一群科學家會針對如何改善氣候變遷做出一系列的重要決定。但我想提出的問題是:宗教是否能在環保議題上擔任一個重要的角色?美國哈佛大學有一位威爾孫教授,他是一位生物家,他本身不信神,在其著作中,有一本名為”造物者” 《The Creation (February 2007), Edward O‧Wilson》,此書是以小篇幅書信的形式,寫給宗教界的領袖,極力請求這些宗教領袖務必參與拯救地球環境的任務。這件事很不尋常,因為這是由一位無神論的科學家,大力疾呼宗教的傳道者們,結合科學一起努力來拯救地球,他為何要如此請求?為何科學要尋求宗教的協助來加入參與拯救地球?

教授憂心講述全球環保刻不容緩,科學已顯得力有未逮,宗教才是可行的環保藥方。

雖然目前科技已十分進步,但我們對世界的所知仍十分有限,我們已知存活於世界上的物種是實際存在的不到百分之一,就算我們已經能發展到了火星,月球等外太空去探險,我們已知仍然甚少;為何我們對地球沒有一份使命?

如果一位生物學家,問在場的各位包括我,十個最簡單的關於地球的問題,我們之中的百分之九十九大概都不會通過這項考試,我們在其中生存,行走,卻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例如昆蟲是如何看見這個世界?看到的又是甚麼?

在”造物者”這本書中,作者對所有的宗教領袖們呼籲說,雖然我不信仰你們的宗教,但是世界需要你們的協助。威爾孫教授了解到在現代社會中,對很多人而言,雖然我們的社會有很進步的科技與科學,而且對生活的幫助與改善都很大,但宗教仍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以美國為例,不管科技與科學有多進步,人對世界的了解都是宗教性的,尤其若是以人類進化,演進的角度來看時,人們相信宗教的程度大多於他們相信科技與科學。

宗教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一個很重大的份量,例如美國南部,有百分之九十的民眾都是信仰神的,美國總統在演講後,必定會加上一句,”天佑吾國” (God bless America),甚至在某一場的演講上,有某位美國總統,講了一百零九次的 “我希望神會幫助我們” (I hope God will help us)。 而這現象不只在美國,伊斯蘭教在中東、非洲、印度等地有超過十億的信徒,可見宗教力量之大。

宗教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道德角色,科學家也了解這一點,所以希望藉由宗教的力量來避免災難,所以才要呼籲宗教界與科學界一起努力,這也是為何有這本書的產生。

‧搶水引爭端 非洲更貧瘠 氣候變遷人人受害‧

造成氣候變遷的因素中,有百分之九十是人為所造成的,人類是元凶,所以我們有責任要承擔起後果。這是我們的錯,科技與科學無法解決,要靠我們的力量。但是要改變並且拯救地球,我們必須先改變,我們要如何改變?

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透過宗教;宗教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綜合美國、歐洲、其他地方的研究,加上我自己的個人觀點,顯示出宗教一般都是鼓勵,提倡美德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必要的美德來改變世界,保護地球。

還有,就是利他主義(altruism),我們要無私,要替他人著想,時時想到他人。例如我有水用時,要想到有人是無水可用的,用水時要替別人想,惟有由宗教來推廣利他主義,才能拯救地球。 有人主張,若再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戰爭導因必定是關於搶奪水資源。 或許我們根本不認識那些沒有水可用的人,也或許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但是我們還是要想到他們。 這與人間佛教提出的概念相呼應,因為人人皆是無私的,人人皆有佛性。

非洲只造成了全世界不到百分之二的碳足跡 (carbon emission),但卻是受氣候變遷影響最鉅的地區,再加上資源的貧瘠,沒有任何設備或醫院來協助他們,而我們才是汙染者!我們知道科學很進步,但科學無法使人的行為改變,但其中,我認為可以改變人類行為的就是宗教,所以需要宗教來協助此重要議題。

‧科學無法改變人類行為 唯有宗教‧

幾年前,有兩千位科學家,連署呼籲宗教界一起加入提倡美德的”新倫理,新思維,新行為”運動,藉由改善人的行為來改變世界。 2007年在華盛頓所舉行的一場會議中,科學家也提出類似的訴求。 2007年11月,研究氣候變遷的專家聚集在英國牛津一起討論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其中有一位頗負盛名的科學家,當他被問到說,關於會議中提出的眾多方法及主張,他認為哪一個最為重要?他的回答是有一位天主教修女提到說,人必須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能真正的改變世界,他認為這部分是最重要的,因為他認為惟有宗教信仰,能幫助人改變行為,而惟有改變行為才能改變世界。

並非所有宗教都用相同的方法來改變世界,東亞的儒家及人間佛教,對於大自然、造物者以及世界都是抱持著正面的態度。他們認為動植物皆有佛性,此想法對環境保護是正面的幫助,而我們人生活於其中,更是占了重要的角色來改變世界,這些思維可以提供科學家一個新的觀點,或許會更有助於提倡環境保護。例如我們如果跟一個小孩說不要摘花,因為那對環境不好,會有害於大自然,他可能還是會摘;但若我們說,花有佛性,我們要尊重他的生命,他大概就不會摘了。其他如印度教也有類似的想法,再以東南亞為例,在泰國,有一群和尚是專門在保護森林的,他們會把自己的袈裟綁在樹上,這樣人們就會有所敬畏,而不敢砍伐這棵樹。這對砍伐森林起了相當大的嚇阻作用。

問題是,宗教看到這些觀點了嗎?他們了解自己代表的意義嗎?他們開始行動了嗎?付出了嗎? 我認為是沒有的。 有些沒有做,有些做的還不夠,有些甚至反對這種理念。 以宗教信仰來改變人的思維進而改變世界,是一個很大的行動,宗教應該要被教育,全球有65億人口是會被宗教所影響的,科學不能使人的行為改變,但是宗教可以。 在哥本哈根所制訂的協議中,若沒有宗教的參與,所能達成的效益可能也不會太高。 因為人要改變是很困難的,除非是有一股很強大的動力及使命在背後驅使。

中國大陸有一份研究顯示,人本身就算意識到自己在危險之中,還是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在這份研究中,有一群住在河邊的人,被告知河水很快即將灌頂,會把他們的村落都淹沒,請他們趕快搬走,但他們還是不走,不改變自己的行為。 研究論述:越接近危機的人,越不相信危險。 就如同科學家一再提出關於氣候變遷的警告,提出有百分之20-30的城市都即將被淹沒,但大家的行為有改變嗎? 大家也都知道抽菸會致癌,但還是很多人在抽菸。 教育的方法是可以為改變行為帶來希望,但仍無法全盤改變,只有強大的啟發以及動力才能驅使人的行為改變,其中尤以宗教所能帶來的動力為最大,因為宗教可以提供深厚的心靈支柱及提供有力的觀點來促使人改變行為。

 

最後一點,我要提到的是,慈濟在環保的推行,資源回收方面的努力,在在扮演非常積極,正面的角色。其他宗教也有在做,而我們必須做更多!我們是全球居民,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大家相互依偎在我們唯一可賴以維生的地球上, 我們都會被影響, 我們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姊妹,我們必定要針對全球環保的重要議題一起攜手努力!科學家雖然常被詬病為冷血的,反宗教的,但這次宗教應該要回應他們的呼籲,一起來拯救美好的地球。 宗教必須要做更多,因為我們的地球是獨一無二的,是宇宙中最美好的,我們若失去地球,再也找不到跟現在這個一樣這麼美麗特別的地球了。

【教授與現場聽眾對談】

問題:新聞報導顯示公海上有很多垃圾,冰山愈來愈低,而垃圾山卻愈來愈高,請問教授我們應該如何因應?

回答:科學家一再的提出冰山持續在融化,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遭遇滅絕的危機,但是人的行動依然很少, 重點仍在於人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可以藉由怎樣的資源來改變自己? 其中之一是宗教,宗教一定可影響行為。 若是人的行為不改,危機不會消滅。氣候變遷的危機百分之九十是人類造成的,那如何解決危機的方案百分之九十也應該就是人的行為。 宗教跟我們說,要尊重大自然,大自然都有佛性,如果跟小孩說花有靈性或是有佛性,不可以摘,小孩基本上不會去摘;但如果是科學說不要摘,但是他還是會去摘。

在印度,若我們跟當地人說人若一大早去坐在樹下,可以吸收很多維他命C,幫助身體健康,可能大家還是不會做。但若我們說一大早去坐在樹下,可以讓神,讓造物者心生喜悅,那大家就會去做。因為人其實是特別具有宗教性的。 但有時候,宗教可能也會忘記自己原本的初衷,先前的泰國和尚,行至泰國北部,想教化當地部落的人們信佛教,但當地人有自己原本的信仰,他們相信萬物皆是有靈性的,因此也沒有要接受佛教的意願。 和尚為了要讓人信神,就要開始建廟,選定了一塊地,決定就地建廟,但剛好那塊地上有一棵樹,和尚為了自己的廟,堅決要把那棵樹砍掉,因為他認為自己比那棵樹重要,當地人反對,不願意幫他砍,和尚自行找了外面的人要來砍樹,當地人圍住那棵樹堅決不讓他砍,和尚問他們說為什麼要執意反對砍這棵樹?當地人說因為樹是有靈性的。 而這種萬物皆有靈性的概念,也可見於印度及日本等地。


問題:並非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注重環保,我們應該如何做?不要加入此種宗教嗎?

回答:我認為並非所有宗教都是好的,宗教也非完美,因為宗教畢竟是人創立的。但有時候,宗教會有好的哲學,例如在環保方面,佛教說萬物皆有佛性,那其他人,其他宗教就可以學習。宗教必須持續改善,但有些宗教不把大自然看的那麼重要,所以宗教之間應該有交流,有對話。 例如基督教有強烈的利他主義,在社會中蓋學校,蓋醫院,基督教與東亞宗教可以彼此學習,互相融合,分享觀點,來積極保護地球。

問題:在愈趨物質導向的社會,應如何推展宗教?

回答:必須要跟社會做相當程度的連結,在各個社會中,大部分我們都可以看到基督教、天主教的傳教士幫助建學校,建醫院,這些都是利他主義的展現,主要城市也至少都會有一座由基督教所設立的大學,而這種利他主義的特徵,也是東亞宗教中,人間佛教的特徵之一,所以我認為應該持續以這種入世的態度來跟社會做連結。

問題:請問教授是如何認識慈濟?緣起為何?請問您認同慈濟的信念嗎?

回答:我一開始會認識慈濟是因為我有指導過一位台灣學生的博士論文,主題就是關於慈濟。 1999年來台灣旅遊時,有聽說了關於慈濟的事蹟。去年在新加坡也有指導學生做慈濟的研究。經由漸漸的了解慈濟,我發現我與慈濟的信念十分雷同。 但由於我必須在學術研究中保持中立,保持客觀,所以外界對我的宗教信仰其實不很清楚,而且有各種猜測。 但我本身其實是傾向入世佛教,我認為一個宗教最真實的教義應該不是強調個人,而是強調利他,這才是未來對大家比較好的方向。

(本文整理:鄭佩奇   攝影者:蔡瑞聰)

Peter B. Clarke小檔案
•現任教英國牛津大學神學院,講授宗教人類學。
•曾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宗教歷史與社會學系,1982年於該校創立新興宗教中心
•曾於非洲、巴西及日本講學
•創辦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學術期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