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南極洲西摩島(Seymour Island)9日測得攝氏20.75度的高溫紀錄,是南極地區氣溫有史以來第一次突破20度,全球氣候變遷已對極地造成嚴重傷害。科學家警告,這個警訊令人不敢置信,也是異常的狀況。

 

 

 

2020/02/13週四,今天的分享是德國慕尼黑再保險集團2019年天災報告

 

 

 

2020.02.12,微塑膠(或塑膠微粒)是人類看不見、也不熟悉,卻也是正在危害著食品安全、人體健康的存在。至今已經有國內外的研究指出魚類、貝類等我們常食用的海鮮含有塑膠,甚至人類的排遺物中也有微塑膠!別再讓塑膠影響人體,就先從了解這些什麼是微塑膠、它們又是從哪裡來的了解起,再從生活中減少塑膠使用!

 

 

 

2020.02.06,再過兩天就要過元宵節,看看這次在台中燈會的亮點,如果要說兼顧環保教育意義的,就屬這個大鯨魚花燈,長寬各兩尺,從魚身到底座,用了七百多個寶特瓶製作,象徵海洋遭到汙染,大鯨魚滿肚子塑料,就放在燈會的慈濟展區。

 

 

 

2020.02.03,以15噸回收塑膠廢棄物組裝而成的大型鯨魚裝置藝術,1月下旬在高雄愛河亮相。名為「愛河.愛之鯨」的裝置藝術計畫,由新象活動推展中心發起,邀請美國建築設計團隊 StudioKCA創作設計,結合台灣鋼構技術並與高雄市環保局合作,將回收的塑膠垃圾打造成全台最大的水上裝置藝術。

 

 

 

2020.02.01,台中燈會慈濟燈區進行主燈測試,在黑夜中閃耀光芒。燈區幾乎都使用回收物,還有從去年花博撤下來的發燒地球,繼續利用。燈會主軸是環保,也呼應肺炎疫情,要茹素環保,遠離災難。

 

 

 

2020.01.28,泰國努力擺脫塑膠大國的名號,近幾年推出許多活動和政策提高泰國人環保意識,最新措施是商店和超市不提供一次性塑膠袋,已於今年元旦上路,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

 

 

 

2020.01.22,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WTO)在去年12月4日公佈的一份報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旅遊交通碳排放預計將從2016年的15.97億公噸增加到19.98億公噸,佔人為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5.3%。面對極端氣候、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喪失、景觀破壞等危機,旅遊能如何做到更環保?

 

 

 

2020.01.21,每到過年除舊布新,舊沙發、舊桌椅、舊櫥櫃等家具當成垃圾丟掉是常見景象,各地清潔隊也會公告大型垃圾的清運時間及地點。根據環保署統計,過去五年來(2014~2018年)全國巨大垃圾的產生量從12萬噸成長到近15萬噸,漲幅將近25%;回收再利用率卻從2014年的54%,降到2018年的37%只剩5.6萬噸,其餘巨大垃圾多送往焚化爐或衛生掩埋,造成環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