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高一知足慈誠懿德日活動紀錄

主題:愛在烽火前線、寒食節

1.因疫情持續升溫,四月慈懿日改為線上課程,主持人惠芬媽叮嚀大家要好好保護自己,做好防疫措施。

2.觀看影片「愛在烽火烽火前線,援助烏克蘭難民」,影片講述烏俄戰爭發生後,烏克蘭人民因戰爭痛失親人,被迫遠離家園逃難,繁華城市轉眼變廢墟。百萬難民潮湧入東歐各國,尤以波蘭最多,在波蘭的留學生自掏腰包購買物資援助難民,慈濟也在當地展開救援行動。在台灣,民眾愛心也不落人,後紛紛捐贈物資從全台各地送至外交部。鏡頭再轉至波蘭,德國鋼琴家在波蘭小鎮,為難民現場演奏激勵人心的動人樂章,相信勝利即將到來―真正而持久的勝利就是和平。

3.靜思省思,同學分享心得

楊濂甫:「我們可以投竹筒,來幫助烏克蘭人民。」

田旻甄:「大家都很關注烏俄戰爭中烏克蘭難民的處境,我也希望能盡棉薄之力協助他們。」

陳可育:「台灣民眾踴躍捐贈物資讓我很感動,還有看到德國鋼琴家用音樂來撫慰難民,希望我也能在戰爭時彈奏吉他。」

陽萍老師提醒,在和平時彈奏吉他是不是更好呢?大家都會心一笑深表同感。

4.觀看影片「寒食節的由來」,清明是中國傳統24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祭祀節日。清明祭祖、掃墓、吃冷食等習俗,據傳是源自於寒食節。春秋時期忠臣介子推,在晉文公重耳流亡時期,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介子推不願居功爭寵,與老母隱居於綿山,為逼介子推露面,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介子推寧被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將介子推被燒死那天定為寒食節。每逢該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由於清明節在寒食節的第二天,宋代後,寒食掃墓風俗,逐漸融入到清明之中,清明節便漸漸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

5.靜思省思,同學分享心得

李宜:「看了影片之後,才知道清明節的由來,收穫很多。」

魏塏均:「從影片當中了解到,為什麼寒食節要吃冷食。」

6.這次懿德日改線上課程,爸爸媽媽們無法到花蓮與大家相聚,陽萍老師請同學一一自我介紹,讓爸爸媽媽更認識班上的孩子,也提醒孩子們,吃到爸爸媽媽為大家準備的蓮霧和餅乾,要感恩我們身處在平安的地方,更要見苦之福。溫馨的懿德日課程,在大家互道感恩與再見聲中畫下完美句點。

紀錄:謝惠君 202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