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科技,從一個寶特瓶的回收,變成一個社會行動,回收品透過科技,做成毛毯,甚至做成改良式壓力衣,都為環保,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2008年創立的大愛感恩科技,提倡惜福愛物的理念,標榜回收寶特瓶,再製環保織品,也帶動國人的環保意識。隨著時代演進,現在的大愛感恩科技,投入人才,為社會奉獻,2015年震驚社會的八仙塵暴,大愛感恩科技與陽光基金會合作,為燒燙傷友,研發改良壓力衣。不僅要回饋社會,還要讓環保再升級,該怎麼做,透過接下來的報導,帶您一探究竟。 

大部分的人,都有寶特瓶回收的概念,環保署有統計,台灣每年寶特瓶的回收量,大約有九萬公噸,相當於45億支的保特瓶。但你有沒有想過,這麼多的寶特瓶,回收後,究竟去了哪裡。 

拉鍊廠業者 余庭妤:「我們這個環保PET材質的脂粒,它的成型,比我們一般的POM花了將近三倍的時間。 」 

別於一般傳統塑料,受大愛感恩科技委託,經營二十多年的拉鍊廠,突破傳統,開始研發,因應潮流的環保拉鍊。 

拉鍊廠業者 陳逸政:「進入回收系統之後,如果是單一材質,我們很容易就把它直接切碎,直接進入回收系統,跟大愛再繼續合作的就是說,我們想辦法再把,它是回收過後的PET材質,把它作到拉鍊齒上面去,從材料選擇一直到生產條件調整,這中間花了三四年時間在調整這一塊。」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 林正雄 博士:「以前的鈕扣也不是用PET的材質去製作,所以我們這一次,希望把PET做成鈕扣,PET去做成拉鍊,未來這樣子的衣服,我們要再進一步,去回收它的時候,不需要耗費很多人力去做拆解。」 

耗費人力、工時,訴求就在於,未來整件衣服,都要能回收利用。而這正是大愛感恩科技,推出RECYCLE TO RECYCLE ,二次回收的概念。 

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我們生活用品等等,任何的物品,全部都用石油做的,我們可以用回收,來做成一樣,很舒適的生活產品,不要再開採,我們大地之母,石油的資源。」 

2008年,由五位企業家,出資創立的大愛感恩科技,以高於市價,回收寶特瓶,重新製成環保織品,平均下來,每年大約回收,六千六百多萬支的寶特瓶,惜福愛物的精神,最終來自於這群穿著灰衣的環保志工,每天從街坊社區,做資源回收,累積的成果。 

德商搖籃到搖籃台灣分公司經理 黃琮峻:「從公平貿易來講,或者是所謂的綠色概念來講,大愛(感恩科技)其實它就是個很典型的,成功的案例。這些一切一切都其實是,可以讓台灣的很多企業,他們願意去響應這件事情。」 

回收再生概念,不僅成為國內指標,還揚名國際,獲得德國萊因再生材質,與產品碳足跡的雙認證。 

德國萊因公司總經理 Uwe:「這次毛毯認證,大愛感恩科技做出表率,特別是環保產品,真正落實環境友善的部分,也帶動社會企業思考,原來我們還有許多事可以做。」 

歷經幾年虧損,由虧轉盈,賺到的不是錢,而是民眾的環保意識,還有對社會的一分責任。 

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其實,實業家的成就,並不在他的企業有多大,或者是他的名聲有多高,而是在於這家企業,他能夠為社會,甚至為這個世界上、為地球,能夠付出多少。」 


2015年,八仙塵爆意外,造成400多人嚴重燒燙傷,引起社會多方關注,證嚴上人更是不忍,傷友在漫長復健路上,面對的身心煎熬。 

證嚴上人 開示(2015/11/08 ):「我看到那些孩子,真的心裡很不忍心,穿著壓力衣 還是很厚的,大家都坐立不安,一直坐在那邊 也是一直(抓癢),可以的話 能趕快改善。」 

但市面上,壓力衣的布料厚、價格不一,選擇有限。大愛感恩科技,與陽光基金會合作,針對燒燙傷友,設計有別以往的壓力衣。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 林正雄 博士:「利用尼龍本身的特性,再加上它石粉的改質,創造出來的冰涼度,讓它冰涼長效的涼感,能夠更持久。」 

陽光基金會主任 宋有礪:「慈濟這部分,願意跟我們合作,針對我們的需求,在做布料的改良,譬如說壓力的部分,舒適度的部分,活動度的部分,做一些試驗,期待就是,這一些方面都可以是,傷友穿起來是最好的狀況。 」 

負責研發壓力衣的林正雄,為了測量壓力值,不僅把自己當成試驗品,也定期與傷友交流意見,從中改良。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 林正雄 博士 與 傷友 何福來:「這件你穿起來,跟以前的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嗎,這件穿起來比較舒服,比較舒服喔,拉的感覺還好,所謂舒服是怎麼樣舒服,不是很緊這樣。」 

從創立到創新,大愛感恩科技,一如初衷。秉持取之社會,回饋社會的一分用心,持續向前。 

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大愛感恩,這四個字,也是上人給我們取名,顧名思義就是,上人希望我們大愛眾生,感恩大地的方向跟目標,去努力。」 

採訪撰寫 呂思萱 
攝影剪接 林家慧 
過音志工 徐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