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震撼的歲月(一)

震撼的歲月(上)
震撼的歲月(中)
震撼的歲月(下)
地震災害與震災防護
善忘的台灣人
台灣是地震的高潛力地區

 

相關網站連結

卷一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二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三心靈悸動篇
•卷四百年記憶篇
卷五校園記事篇

慈濟921賑災專案

 

線條
線條
代序 震撼的歲月(一) 震撼的歲月(二) 動盪的回憶(一) 動盪的回憶(二) 回首頁

 

《震撼的歲月•一》

震撼的歲月(下)
◎撰文/張憲卿

伍、三次較大規模歷史地震回顧

台灣地震史上,如前述,共發生有十五次災情較慘重的地震。茲就其中發生在光復前的三次地震規模七以上較大歷史地震做一回顧,從回憶中記取教訓,這些地震的發生雖已時日久遠,但仍足堪為今日的借鏡。

一、1906年3月17日嘉義烈震(規模7.1)

1906年(民前5年,日本明治39年)3月17日嘉義烈震,為日本領台十年後首逢的大地震,故救災經驗尚付諸厥如,堪稱毫無章法。有關此次地震的實況,現存世的文獻甚為稀少,甚難一窺全豹。大森房吉(1907年)在〈明治39年台灣嘉義的地震〉一文中有較詳細的描述,為目前僅存較完整的珍貴史料。

1906年3月17日的嘉義烈震,係於凌晨六時四十二分發生於嘉義梅山地區,震央座標為北緯23度35分,東經120度32分,即尾莊與開元之間;由於震源深度甚淺,幾達於地表,故造成相當慘重的災害。此次地震造成1258人死亡,2385人受傷,房屋全倒6769幢,半倒及損毀14218幢。地表除發生地裂、噴砂外,並伴隨產生一長達十三公里的梅山地震斷層。梅山地震斷層(舊名格仔坑地震斷層),呈北53度—75度東走向,延展於民雄與梅山間,在中坑(舊名開元)附近以東者,斷層北側為升側,中坑附近以西者,則斷層南側轉為升側,且在東湖(舊名陳厝寮)附近有一分支達一公里餘的附屬斷層。本斷層為水平位移為主的一右移斷層,最大水平位移2.4公尺,最大垂直錯動1.8公尺,惟今日地表已難覓痕跡,因曠日時久之故,地形、地貌均已有重大改變。

自1906年迄今,嘉、南地區共連續發生有13次災害性地震,此在前面已述及,其死傷人數與倒屋數目之大均相當驚人,故本地區確為須特加留意的地震潛勢地區。


▲嘉義廳新港支廳月眉潭庄,龍眼樹林內呈雁行排列的土地龜裂。(鄭世楠博士提供)


▲嘉義廳新港支廳蔡公厝庄(嘉義縣新港鄉蔡公村)附近的大片噴砂,農田中覆蓋的砂厚達60公分。(鄭世楠博士提供)

二、1935年4月21日新竹、台中烈震(規模7.1)

1935年(民國34年,日本昭和10年)4月21日,凌晨六時二分及六時二十六分,台灣現今竹、苗及台中地區發生芮氏規模7.1(前)及6.0(後)的大地震。震災方面,其死傷人數仍為百年來之最,高於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除此之外,地震規模及災區範圍乃僅次於九二一大震。

此次地震震央位於北緯24度21分,東經120度49分,即卓蘭關刀山附近,震源深度甚淺,離地表甚近;由於地震係發生在人們酣睡中的清晨間,致災區人們皆措手不及,死傷慘重:計死亡3276人,傷12053人,住家全倒17927幢、半倒11446幢、嚴重毀損9836幢、破損15583幢,總計毀損54792幢;此外,非住家全倒及半倒、破損合計6893幢。此外,與此次地震隨伴產生的地變現象除地表造成總長51公里的獅潭(紙湖)、神卓山及屯仔腳三地震斷層外,並包括地裂、山崩、噴砂及地陷等現象。

此次地震後一個月內有感餘震180次,亦產生一些災害,整個餘震延續時間長達半年之久,較重要的餘震為同年5月5日上午七時二分發生於後龍溪中游的小區域地震,及7月17日凌晨六時十九分發生於後龍溪河口附近的稍顯著地震,竹苗地區死傷者合計290人,為餘震中的最大災害者。

本次地震發生後,最嚴重的后里、墩仔腳、神岡等災區道路及電話幾全癱瘓不通,迨清晨七時半,震後已逾一小時許,始有神岡派出所首先派人馳往救援。其後,總督府在陸續接獲頻繁的災情報告後,立即召開「應急救護對策」會議,議決運送救援物資至災區、發放賑災款及減免稅等要項;翌日,並成立「震災救護事務所 」,統籌指揮一切救災事宜。同時,轄下的新竹、台中兩州的衛生機關及醫院均成立救護班配合地方衛生課員、警察、青年團、壯丁團、消防組、在鄉軍人(後備軍人)及其他社會事業諸團體、官衙職員等共同動員成立救援隊而進行救難。此外,台中憲兵隊分遣隊及憲兵台北分隊、基隆分隊亦至災區支援救災,並協助維持地方治安、正確傳遞災情通報等事項,地方駐軍亦是全員動員,協助一切救災事宜。

除了救災外,前日本總督府並即刻主導學術界進行災區的調查工作。前台北帝國大學(即今日的台大)教授早一郎銜命率助理教授市村毅、助教丹桂之助、學生顏滄波等人分赴新竹州、台中州等災區進行地震地質的調查,前台北觀測所(今之氣象局)亦隨即派員調查災區所有震災情況,前東京帝大(今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亦迅速派地震及地質專家十數人前來台灣調查。

這些研究者的調查報告,均甚快出爐,早氏的報告,同時先發表於該年六月份台灣時報的特刊以及台北帝大理學部報告上。翌年(1936年)前台灣總督府彙整所有報告出版厚達710頁的《昭和十年台灣震災誌》,為現存有關此次地震的最完整也具相當珍貴性的報告。同年(1936年)3月25日,台北觀測所亦出版《昭和十年四月二十一日新竹台中烈震報告》一書,共160頁。前東京帝大地震研究所地質學教授大塚彌之助及地震專家十數人亦分別發表論文報告於前東京帝大地震研究所的《地震研究所彙報別冊》第三號上,而於1936年3月出版,頁數238頁。此等報告,均為目前瞭解此次大地震的僅存珍貴資料,現存於世者已為數甚少;民間倘尚有留存此資料者,盼能自動捐給地質及地震有關學術單位或國家圖書館,供有興趣的學者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參考,則幸甚!


▲內埔公學校(今內埔國小),圍牆及校舍震塌極為嚴重。(張漢鄒先生提供)

三、1941年12月17日嘉義烈震(規模7.1)

1941年12月17日凌晨零時二十分,嘉義中埔附近(北緯23.4度,東經120.5度)突然發生一次強烈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以內,可謂甚淺,亦造成一些慘重的災害,計造成360人死亡,729人受傷,住家全毀4481幢,半毀及破損46267幢,尚有1幢焚毀、4幢埋沒。

地表並未見有地震斷層發生,但有山崩、地裂、噴砂、發光及地下水異常等隨伴現象產生。此次地震的最大特色是造成隨伴現象的草嶺大山崩及其他山崩群,其範圍相當寬廣,並造成清水潭的堰塞湖。草嶺於此次地震後,亦曾再次發生大山崩,其中尤以近期九二一大地震時又發生一次大規模的山崩最為引人注目。

本次地震,為嘉、南地區十三次災害性地震中的一次。由於震央位於中埔附近,故近年甚多地質學者相信係觸口斷層活動所致,此也同時引發了大家對觸口斷層的活動性與再活動可能的研究興趣——因其北延,正好與九二一大震的大禍首——車籠埔斷層相連接。


▲營林所嘉義分所,三層樓鋼筋水泥工廠倒壞,屋頂陷落。(鄭世楠博士提供)

回頁首

慈濟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