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科大郭又銘教授對教育團隊志工說:「教育團隊的招生,對內合心,要共伴共行;對外合作,要善用慈濟以外的管道直送訊息。」[攝影者:游濬紘]

面對少子化,慈濟教育團隊於社區舉辦的親子成長班、兒童班、慈少班、慈籃、大愛媽媽等各式班別,也面臨到學員招收困難的窘境。

9月8日在慈濟臺北東區會所聯絡處,慈濟教育團隊例行月會上,特別邀請慈濟科大「行 銷與流通管理系」系主任郭又銘教授來上課。課程引導大家突破過往課程設計的迷思,介紹「攻略」新思維和小組互動模式,讓大家在說說笑「效」中設計出滿足學員背後「需要」和「想要」的課程。

◎「需要」與「想要」的攻略思維

郭教授說,其實招不到學生,不能只怪罪在少子化,重點在現在競爭對手太多了。而慈濟教育團隊的美善課程內容固然是大家需要的,但因為缺乏「攻略」思考,所以失去競爭力。慈濟教育團隊的各種班別,志工們也都用心設計課程內容,但是否有自設框架無法突破?課程設計是否有所顧慮,沒有真實的把內心的想要和需要說出來,而失去進步的空間?

郭教授以當紅的「延禧攻略」線上連續劇舉例,因每一集的劇情鋪陳變化非常快。有別於以前連續劇設計,不是慢慢舖梗,而是每一集都有新的梗,所以才造成很多人犧牲睡眠「追劇」。先分析這部連續劇的幾個重點:一、女主角為調查長姊死亡的原因而進入紫京城當宮女,是「需要」也就是「痛點」;二、後來得到富查皇后的教導成為有勇氣、正直、有度量的貴妃,是人人「想要」的高貴品格,這就是「想要」也就是「癢點」,當需要和想要同時滿足時就會產生立即行動的「爽點」;三、再加上每一集的情節變化快速,所以觀眾就開始「追劇」,以滿足需要和想要。這樣的分析後,瞭解到推動「立即行動」的力量,就需要像「延禧攻略」,在每一集都有需要與想要的行動「攻略」。

郭教授進一步以行銷學理論的三個層次,基本層次:客戶需要,滿足需求;加分層次:客戶想要,激發需求; WOW層次:客戶沒想到,創造需求,說明如何以行銷的觀念來設計符合學員需求的課程。在WOW層次可以邀請社區學生的家長,來共同設計課程,產生從未想到的驚奇,進而帶動新的需求。

◎ 對內合心對外合作的互動模式

郭教授指出,團隊要「對內合心」,「需要」就是願景,所以需要團隊每個成員都要知道願景,有共同的願景才能在共伴共行中達成目標。郭教授帶動大家小組討論「你的團隊在未來幾年想要解決甚麼問題?」「希望達成甚麼目標?」「目標客群是誰? 」「團隊的課程能為他們做甚麼?」郭教授讓大家在研討過程中,用匿名便利貼的方式勇敢地表達「真話」,寫出需要和想要的願景,並以此作為研討的主軸產生共識的課程設計。

郭教授同時指出,一般家長想讓孩子學東西,一定會有主題,有主題就會尋找關鍵字,但這個關鍵字不會是「慈濟」,所以在招生訊息的傳達,要設定跟課程主題有關的關鍵字,讓家長容易找到。要善用非常普遍的LINE、FACEBOOK等網路群組傳達訊息,當然不可忽略的是請學生家長介紹,或請一些同質機構協助布達訊息,做到「對外合作」。

◎ 說說笑笑中 收穫滿滿

在中和承擔慈少班活動組的蘇金財分享說,今天這堂課真的非常實用。他瞭解到要先滿足學員的「需要」,才會帶動「想要」,同時滿足了想要和需要,招生的效果就可以提升了。譬如我們慈少班的家長要帶孩子一起來參加,但因為家裡還有年紀很小的小孩需要照顧,所以雖然是她和孩子想要的課程也是只好放棄。如果我們可以瞭解到她的需要,讓她可以把另一位年紀小的小孩一起帶來,那他們就會來報名上課了。 

北區慈藍隊志工黃麗榕講到,今天學到以「攻略」的思維模式,來做課程設計和招生很特別。以攻略思維方式安排課程,翻轉課程內容以對方的需要與想要來設計,而不是以個人思維來行事,可以提升招生效果的。以慈籃的狀況而言,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會讓參加的孩子先上幾堂「試打」的體驗課,在這段時間一方面讓孩子體驗這程內容是否是他所想要的?二方面我們也透過這個過程來了解家長和孩子她們想要的和不要的課程模式,並將我們想要給他們的內容融入他們想要的模式來傳達。

來自澎湖的莊惠玲為了承擔澎湖區今年第一次成立親子班,今天第一次參加教育團隊的課程。她表示慈濟人文資源、講師資源都不缺,但非常缺「學員」,今天學到要同時滿足學員的「需要」和「想要」。教授今天請小組用便利貼的方式,請大家匿名的寫下自己的想要和需要,來翻轉過去以個人思維做課程設計的模式,真的是非常好的方法。

來自大北區及澎湖的教育團隊志工一共一百四十幾位,在郭教授說說笑笑的過程,思考自己所經營的班別未來的方向,學習突破過去框架內的思維。郭教授期許,教育團隊的志工以貼近客戶需要與想要為主軸,設計出套入慈濟人文的攻略,讓慈濟教育團隊的課程活潑有趣充滿吸引力,就不怕招生率低了。

 

圖左 :教育團隊志工為突破瓶頸,求知若渴,和氣堂座無虛席,人人全神貫注,汲取新知。[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郭教授問大家:「課務研討時,你敢不敢直接的說出心中的需要和想要?」大家表情各異,不禁莞爾。[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每個人用便利貼以匿名方式,寫出心中對於課程的想要和需要,突破「不敢說」瓶頸。[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透過便利貼匿名方式寫出每個人的需要和想要後,分組討論人人都非常地貫注投入。[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活動組蘇金財(中),深深認同,只有同時滿足需要和想要,才能引發立即的行動力。[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黃麗榕目前在慈籃團隊,今天「攻略」翻轉教育思維,再結合慈濟人文核心價值,同時滿足學員的想要和需要是很好的啟發。[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遠從澎湖來的蘇惠玲,第一次參加教育團隊課程,覺得同時滿足需要和想要確實是課程設計中重要的思維。[攝影者:游濬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