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運球是籃球運動的基本功,打穩基礎方能在球場上游刃有餘。[攝影者:吳啟志]

「在慈籃只有陪伴,沒有代溝」。第二年帶著孩子參加慈籃活動的李佳玲,說出再次參加慈籃的真正用意。2016年9月11日的早晨,臺中市中興大學體育館裡熱鬧滾滾。105學年度第一學期「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 」(簡稱「慈籃」)第一次聯誼,新生與舊生合計高達一百四十五人。

◎ 建立默契 培養團隊精神

「慈籃」藉由籃球技術的訓練,輔以慈濟人文精神,期望達到「寓教於樂」及「術德兼修」的成效。開營日,司儀林靜宜老師,帶領學員藉由短劇,讓新生瞭解慈籃,進而與學員培養活動默契。她逐條整理說明,默契一活動日準時報到,學習守時好習性;在家要先吃早餐,運動才有體力」、默契二「服儀整齊,慈籃服裝要紮進褲子,培養團隊好精神;襪子要超過腳踝三公分,保護腳;要帶毛巾,中場休息可擦汗,保持身體舒爽即環保」、默契三「坐姿要端正,坐如鐘,符合坐姿威儀」、默契四「合掌、問訊、打手印之手勢須到位,不可馬虎,對任何事情才有恭敬心」、默契五「活動進行,不舒服要舉手報告說去醫務室報到,不可擅自逕行離開,培養合群之態度」。

接著螢幕上播放著慈籃活動回顧影片,內容包括:學員做體操、分組打籃球、學打籃球、運球技巧、學靜思語…等情形。家長上人文課程、親子課程、學手語……最後還有當日的親子分享等。讓學員與家長了解未來一年慈籃的活動內容。

「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心靈有收穫」,是善於演說的志工郭德進的開場白順口溜。又說:「現在小孩,兄弟姊妹少,從小備受父母與長輩的呵護,致缺乏同儕社群活動的合作及互助,打籃球可以培養合群互助的情操;除此之外,打籃球的好處是運動傷害少、溫和、促進腦部發育、增長智慧,也有助於學業的啟發。」

◎ 選擇善團體 來慈籃學品格

家長蔡承曄女士帶著雙胞胎兒子,黃贏左、黃贏右第一次參加籃球。他們在國小三年級時就參加過慈濟的暑期營隊,媽媽對慈濟的活動讚不絕口。她說:「小孩子本性善良,要多多接觸良善的環境,啟發愛心善念才會延續。」所以她樂於帶小孩參與慈濟相關課程。

第二年參與慈籃的高一生陳蔚謙,他的媽媽林淑娟表示,來慈籃小孩可學到打球技巧外,又可學習團體生活、人文涵養;而她可參與各類家長教育活動及相關講座,增廣見聞,一舉多得啊!

小朋友陳冠華的媽媽潘美玲,陪伴孩子已邁入三年並加入了慈籃的志工。承擔工作人員的她表示,「當初來慈籃,受到師兄師姊服務,滿懷感恩,所以就投入慈籃志工的行列。」她又說:「當志工盡心盡力,滿心歡喜,而且身教重於言教,因為父母的言行舉止時刻影響著孩子,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所以潘美玲更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

學員魏宏宇說:「我已參加一年了,除了學到打球技巧外,也交到朋友,在這裡更可以學到人文品德,我非常喜歡來這裡打球。」

一旁的媽媽李佳玲表示,當初來這裡參加活動,覺得這裡跟其它地方只教打球的基本功、技巧很不一樣。每週定期訓練經過講師說明訓練內容,她就認定這裡是帶孩子來打球及學品格的地方。她說:「我們看球賽,有些隊員會爆發言語、肢體衝突,這更顯示人文品德需從小培養與學習。每當活動結束,我和孩子走路回家時,他會和我分享,上課時教練教了甚麼?他投了幾球?這個過程是我們親子互動時刻。藉著『只有遠傳沒有距離』廣告詞來說明上慈籃的心得,『在慈籃只有陪伴,沒有代溝』」。李佳玲說出帶著孩子再參加慈籃活動的真正用意。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會再回來。在學校剛開學之際,籃球場上、教室裡每位學員和家長都認真學習。父母們關心著心肝寶貝完整的成長過程,所以選擇好的學習環境,帶著他們走進善的團體,迎接新一年的慈籃活動。

真善美志工 蔡于色 臺中報導

 

圖左 :小隊透過拍球活動,培養彼此默契與團隊合作精神。[攝影者:吳啟志]
圖右 :志工林靜宜老師(右),帶領學員透過短劇,說明慈籃活動的默契與規矩。[攝影者:吳啟志]

 

圖左 :志工侯素賢老師(左)透過手語帶動,加深學員對「慈籃隊歌」的印象及學習。[攝影者:吳啟志]
圖右 :開學後,第一堂慈籃活動,志工仔細核對名冊,協助學員辦理報到,檢查服儀。[攝影者:吳啟志]

 

圖左 :志工吳淑妃(前左)幫學員整理頭髮,讓精神更顯清爽活力。[攝影者:吳啟志]
圖右 :志工郭德進法官,藉由慈籃的影片回顧,讓家長及學員了解活動內容,並說明打籃球可以培養互助合作的情操,促進腦部發育,有助於學業的啟發。[攝影者:吳啟志]

 

圖左 :籃球運動前的暖身活動,有助於筋骨的柔軟,減少運動傷害,並加強球場上的爆發力。[攝影者:吳啟志]
圖右 :志工侯素賢教唱「慈籃隊歌」,讓學員學習「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精神。[攝影者:吳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