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難救助,在慈濟是重要的志業之一,加入科技人文,提高效率,也注入關懷,在多次國際發明賽事中得到肯定,更在災難現場發揮功能,提供最必要的援助。 

2016年,台南強震,救災現場,行動廚房不打烊,深夜裡,一碗熱湯,溫暖人心。 

救難人員:「交接班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吃熱的食物,像我們端過去的話,還在救災的話,都冷掉了,及時性的,對我們比較好。」 

颱風過後,烏來溫泉鄉,深陷汙泥,慈濟淨水器,抽取混濁溪水,轉化為清淨用水。 

烏來區居民 游萬源:「流下來的水都很濁,剛好有你們來,我們這邊的(居民)都很感恩。」 

災難來時,慈悲科技,是災民、急難救助人員最佳後盾。 

慈濟志工 嚴聖炎:「讓他在災區裡面能夠喝得到潔淨的水,第二他能吃到熱食還不是冷食,第三他又能住得(安心),急難屋的房子。」 

設備、用途,也隨著災難的千變萬化,一直在革新改進,緊急避難的組合屋,一個下午就能搭設完成。 

慈濟志工 嚴聖炎:「過去都是很大的一些設備,到災區進不去,路小土石流整個地形地貌都改變,所以我們就有個思路,就是小而美。」 

首次舉以慈悲科技為主題,舉辦創新競賽,這群藍天白雲再次出動,現場展現救災實力,更要廣集善點子。 

慈濟志工 高金獅:「能夠智慧共用,研發出除了慈善還有醫療,最重要是一定要環保。」 

有智慧的發明,多次在國際獎項中獲得肯定,慈悲的動機,更是志工們落實救災時,好還要再求好的動力。 

真善美志工 高泉發 朱秀蓮 台北報導(201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