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環境

 

建立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友善和諧關係。針對水資源、空氣污染、垃圾等環境問題,推動環境教育、資源分類、垃圾減量、節能減碳等,並結合環保團體共同推動綠色永續環境。

 

災難頻繁,為建立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友善和諧關係。針對水資源、空氣污染、垃圾等環境問題,慈濟推動環境教育、資源分類、垃圾減量、節能減碳等,並結合有志之士共同推動綠色永續環境。

環保首重行動實踐,匯聚眾人力量,透過日常的身體力行,與大地萬物共生息,讓大地逐漸恢復生機、讓地球永續。

慈濟亦積極推動茹素行動,以「111世界蔬醒日」,邀請民眾加入網頁連署,呼籲每年元月十一日全球響應茹素,蔬食是改善氣候變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呼籲透過每人在餐桌上微小的改變,就可以改善世界。2018年「111世界蔬醒日」運動也創下了亮麗的成績,共有將近二百個國家地區、超過一百一十一萬人響應,展現海島地形的臺灣對全球暖化採取積極行動。

減少碳足跡是永續環境的希望,來自「做,就對了!」的每一個當下;環保行動中每一滴流下的汗水,終究不會白費。將「來不及」化為「來得及」,從臺灣起步乃至全球,化為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淨土!

 

 

共行護生 地球永續
1990年資源分類回收觀念尚未普遍時,我們已經開始宣導並推動資源回收,直至1997年10月環保署推動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才開始統計相關回收數字;與環保署回收數字比對,發現1997年慈濟回收量佔全臺回收量的30%,之後比例逐年下降,2002年下降至10%,2008年更下降至 5%,自2011年至今2014年皆為3%;可推估資源回收的風氣,在公私立機構帶動下已成為民眾生活習慣。

唯有「教育」、「從小做起」才能讓扎根環保理念,因此環保站的功能,也逐漸轉化成為具有環保教育功能之據點,教育社區民眾從學習資源分類,落實環保行動於自身生活中。

從最初的篳路藍縷,到幾顆種子志工熱心奔走,落實環保的扎根工作,讓環保轉換為知識成為一種習慣,加深地球公民的責任感。以回收50公斤的紙類相當於一棵生長20年的樹木來算,自1995年至2017年,回收紙類總重逾27百萬棵大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