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守護眾生

 


 

慈濟的慈善志業與聯合國SDGs之「終結貧窮與饑餓、改善民生、促進永續經濟發展」等目標相呼應,根據慈善志業在地化原則,就貧窮和民生問題,推動多元化之扶貧脫困計畫,與政府及其他相關慈善機構合作,共同努力創造平安富足社會。

佛法不離人群,菩薩不離眾生;眾生的苦有很多種,有物質缺乏的苦、災難的苦、心靈空虛的苦,也有身體缺陷的苦,都要對機下藥。

證嚴法師開闢慈善志業的方向,有兩大類,一是「教富濟貧」,一是「 濟貧教富 」,使富者施之,能得福而樂;貧者受之,能得救而安。

1966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從三十個家庭主婦,以日投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始,第一個月就幫助一位八十多歲,大陸來臺灣的林曾菩薩,直到她終老。在政府尚未提倡「長照」之前,慈濟已開始類長照;不只急難救災,包括個案關懷,都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甚至有貧窮病苦走不出來的,慈濟人總是想方設法走進去。

慈濟人秉承濟貧教富,教富濟貧的精神,搭起善的拱橋。用愛寸寸鋪路,足跡踏遍全球九十幾個國家,做到「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不只「拔苦予樂」,還要「苦既拔已,復為說法」。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證嚴法師說:「救人者常自救,與人樂者常自樂。慈濟是利益蒼生的慈善團體,為了人間疾苦,走出臺灣,走入國際,踏遍世界每一個角落,不只是救濟,拔除他身體的痛與苦,還要淨化人心,引導他開闊、樂觀,解除心靈的苦,回歸清淨的本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