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慈籃家族來賓、工作人員切蛋糕慶祝基隆慈籃成立,祝福球隊日益茁壯、長長久久。[攝影者:彭美蘭]

在基隆市八堵地區土生土長的陳麗貞,父親從礦工一職退休後,轉任臺北市社會局水電技工;母親是裁縫師,兄弟姊妹共有八人,麗貞排行第五。

◎圓滿二十二個榮董

麗貞的大哥自幼身體欠佳,為此,母親經常到寺廟誦 經拜佛,有機緣接觸到慈濟。了解到證嚴法師闡述佛法生活化、淺顯易懂,讓母親終於明白,日常生活中許多不當行為,都算是貪、嗔、癡。後來父親也成為慈濟志工,父母倆堅定跟隨上人行善布施。

麗貞父親見上人一個柔弱女子,要蓋醫院救眾生,還要成立醫學院培育人才,倍受感動,毅然決定從一百二十多萬的退休金中,捐出一百萬來圓滿榮董。家人發現自從父親接觸慈濟後,言語中不再參雜不雅字句,臉部表情更明顯柔和許多,母親笑說:「你爸當了榮董,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開心,那我也要捐。」

母親為了早日存到一百萬,便幫忙子女帶孩子賺褓母費,連紙尿片的錢也省下來,改用重複使用可清洗的尿布。後來還發下宏願,希望八位子女都能圓滿,如今全家共捐了二十二個榮董。

◎麗貞夫婦攜手接棒

麗貞的父母不只出錢出力,父親做志工,凡事親自帶頭做。1999年一次的骨髓驗血宣導活動,父親出勤務途中,騎腳踏車被撞,導致顱內出血而臥床十五年。當時還有鄰居曾質疑地說:「你們不是在慈濟做好事,怎麼還會發生這種事呢?」

麗貞母親告訴他們:「種惡因得惡果,種善因得善果,這都會開花結果,做善事不是用來抵,而是要用來存的。」父親倒下後,母親行善的念頭不僅沒有動搖,反而更加堅定,不時鼓勵孩子們要趕快出來接棒,不能只顧家業、事業這種小愛,要多做些有益人群的事。

在父母的感召及先生的鼓勵下,麗貞終於在2003年受證,而先生劉奐煜也在隔年(2004年)完成受證,夫妻倆攜手全心投入慈濟,省吃儉用,陸續圓滿了八個榮董。麗貞說:「自從投入慈濟,全家便不曾出國玩,連館子都很少上,每年的治裝費更是捨不得花,偶爾要去喝喜酒,竟然找不到像樣的衣服穿。」

麗貞表示,每次到花蓮靜思精舍,見到精舍師父們如此克勤克儉,努力為天下眾生,就覺得自己應該要再更省一點,久而久之,想要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少,就像母親所說:「世間財世間用,用在世間才有路用(臺語,有用的意思)。」

奐煜說:「之前曾經被朋友倒過錢,後來聽上人說財產乃五家 (王、賊、火、水、惡子) 共有,因此,與其被倒,還不如先捐出去。」

◎關懷長青 迴響擴大

2005年因某個個案住進基隆「長青安養中心」,麗貞夫婦和幾位慈濟志工前去探望,奐煜當下即注意到,隔壁床的長者不時投以羨慕的眼神,因而觸動他的慈悲心,提議每個月前去長青,並關懷更多人。從此,除非是強烈颱風來襲,不曾間斷。

麗貞說:「媽媽現已八十四歲(2016年),因關節退化行動有些不便,仍舊堅持要一同前往。每次她都會準備餅乾去跟老人家結緣,見到媽媽這種精神,即便曾因勤務滿檔,缺乏人力,都不敢放棄;尤其每次的關懷,看到長者們開心的表情,及期待再見的眼神,更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所謂「德不孤 必有鄰」,從早期的人力不足,到現在「慈濟籃球隊」、「建德國小手語社」、「社大陶笛社」、「鋸琴社」等諸多團體、企業,共襄盛舉,甚至還有老師主動聯絡,問是否可以帶學生一同前往關懷。

而活動也從一對一的床邊聊天、按摩,擴大為手語團康帶動、歌唱、表演等,讓老人家感受更多歡樂、活潑的氣氛,難怪每次活動一結束,就有許多長者問下次何時再來。

誠如奐煜所言:「做善事不怕沒有同伴,但要適時宣揚出去,讓大家知道來共同參與,任何事都得靠團隊才能成就。」

麗貞有感而發地說:「長者們因為生病,家人又沒空,不得已被送到安養院,實屬無奈,如今就像是自己的長輩,感覺沒去探望就是不對。我們要趁健康的時候,把握每一天,也要發好願祝福自己,希望可以做到最後一口氣。」

◎投入慈籃 盡心管教

因慈濟志工林碧瑜,有感於許多孩子漸大後,靜態課程已無法吸引他們,便找麗貞夫婦討論成立基隆組「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家族),希望能接引較大的孩子。2014 年七月著手規劃,同年九月即開課。原本預計要招收四十名學生,才能支付場地費,殊不知,一開始竟然只有七個人報名;幸好奐煜抱著大不了每年捐助場地費的決心,才讓慈籃家族得以如期開課,到了2016年已有約七十名孩子,加入慈籃家族。

「慈籃家族」最大的特色,是打球之前得先上一小時的人文課。志工們精心設計,藉由故事、影片、手語教學等各類課程,引導式教導孩子品德禮儀、環保知識、自然人文、生命教育……等。孩子既可強健體魄,在潛移默化中,更可改變習氣,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奐煜說:「原本想說教育很簡單啊!參與慈籃後,才發現當今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竟然會有那麼多不守規矩的孩子,還有所謂的過動兒,簡直就像毛毛蟲一樣;尤其籃球是屬於較激烈的運動,碰撞在所難免,有些孩子甚至當場就打起架來。我是採取較嚴厲的方式來管教他們,如果來這裡我們都不能好好教育他,那跟一般的籃球隊,就沒啥差別了。」

歷經兩年,孩子們有很明顯的進步,連學校老師都反應,他們變得守規矩且有禮貌。如今他們對奐煜師伯更是又愛又怕,上課時只要提到奐煜師伯來了,大家馬上變得很乖;下課回家,若是由奐煜師伯接送,便又撒嬌的要求師伯送到家門口。

奐煜期盼,除了教育孩子,未來也希望能加強對家長的聯繫,如果家長可以一起配合管教,成效必定更加卓著。

◎同心戮力為慈濟

麗貞夫婦倆上班以外的時間,幾乎全貢獻給慈濟,除了關懷安養中心的老人,教育慈籃的孩子,麗貞還在大愛媽媽和建德國小教導手語,又在心蓮病房擔任志工;奐煜則每天固定得做環保,假日還要到環保點載送回收物,二人行程幾乎滿檔。

麗貞說:「吃喝玩樂和逛街我都不喜歡,幸好有慈濟可做,不然一定會很無聊。」奐煜也說:「做的當下很累,有時也會起煩惱心,但做完後,那種法喜,真是超脫三輪體空,是一輩子的快樂。」

外表溫柔婉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麗貞,內心有著堅定的意志,無需華服裝飾,自然流露出一股典雅的氣質,她謙虛地說:「先生比較聰明又善於規劃,所以聽到任何意見我都會向他反應,等他規劃後,我就努力執行。」

看起來略帶威嚴,卻不失誠懇的奐煜透露:「自己喜歡求新求變,多虧我家師姊的堅持,很多事才能持續下去。」他笑著說:「聰明的先生,把太太送進慈濟就對了,若是她每天濃妝豔抹,你會安心嗎?穿著制服來做慈濟就更安心了。」

麗貞和奐煜,兩人不同的性格,卻能截長補短,在慈濟的道路上,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單只是聽話接下父母的棒子,更努力勤耕福田。正如麗貞最愛的「靜思語」所述:「無法掌握人生的長度,但寬度及深度靠自己開展。」

人文真善美志工 劉親親 基隆報導

 

圖左 :劉奐煜在長青安養中心重病區關懷八十一歲高齡的邱姓老阿嬤。[攝影者:陳民雄]
圖右 :劉奐煜師兄對長者說:「魚兒游來跟你玩。」[攝影者:陳民雄]

 

圖左 :2014年六、七月間,組隊開會,著手規劃慈籃課程,預計同年九月開課。[攝影者:彭美蘭]
圖右 :劉奐煜認為,如果孩子來這裡不能好好教育他們,那跟一般的籃球隊,就沒什麼差別了。[攝影者:林木枝]

 

圖左 :劉奐煜期盼,除了教育孩子,未來也希望能加強對家長的聯繫,如果家長可以一起配合管教,成效必定更加卓著。[攝影者:林木枝]
圖右 :陳麗貞師姊帶領著基隆區的慈籃孩子們演出手語歌曲。[攝影者:劉振江]

 

圖左 :志工林璧瑜(前左1),有感於許多孩子漸漸大後,靜態課程已無法吸引他們,便找陳麗貞夫婦討論籌組慈濟籃球隊,希望能接引較大的孩子。慈籃和慈少小菩薩在大白牛車前合影留念。[攝影者:彭美蘭]
圖右 :除了關懷安養中心長者,教育慈籃孩子,陳麗貞還教導大愛媽媽和國小學生手語,並到新店慈院關懷心蓮病房患者。[攝影者:陳民雄]

石健雄,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 (慈籃) 的第一個教練,以前的他,不僅在軍中擔任「排、足、橄、桌、網、羽、游泳、田徑、舉重、莒拳」十項運動的國軍運動會總教練,還曾經是蛙人的游泳教練,原本帶領運動精英,如今要帶領一般的青少年打球,這樣的過程怎麼調適?是什麼原因讓他一頭栽入慈濟至今呢?

 

◎ 自省與懺悔

大家想知道一個人從天不怕地不怕的軍人、教練、又是教官,『五專』、又增上慢的阿修羅,不受教又自以為是、無法度的頑劣份子,五毒另加五欲纏身,他來慈籃會把孩子帶到那裡去?→地獄之惡道去!

 

如果一直自以為是,用天不怕,地不怕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那有父母願意,將孩子奉獻出來讓你來糟蹋摧毀。用軍人魔鬼訓練=把孩子交成惡魔嗎?原來一個人天不怕地不怕他有多可怕,自以為是的人根本不是。

 

為什麼?在軍中受的教育,完全不同於佛法中的慈悲與智慧,其實自己是一直製造別人的煩惱,而奇怪的是自己的煩惱也未見減少,表示自己不但沒有慈悲、也不長智慧。沒有因緣,是無法接觸佛法的,有人有因緣,卻不聞佛法,也有人在因緣中,法不入心者,無知、不知、一知半解都是不解。

 

【心得】解決或減少別人的煩惱,稱『慈悲』。解決或減少自己的煩惱,稱『智慧』。

 

◎感動與覺悟

先要感恩鼎銘師兄的不離不棄,也要感恩我家師姊的支持與配合,沒有他們,我縱使再愛籃球也呆不住慈籃。

 

鼎銘與李爺爺的身教,讓我覺得他們好像是無所不能,在我信天主教的人來看,上帝是萬能,他們父子無所不能的,捐這、捐那,做這、做那,能上、能下,無所不捐,最後大體也捐的李爺爺,他為慈濟、也為慈籃做了最好的示範,這不就是以身作則、以身示教。其實我最大的改變是看到李爺爺對慈濟,對 上人,對家人,身教比言教更有效。

 

沒有感覺怎會有覺悟,不用心體會怎會心悟。一個人若只會想到自己的人,當然我執。唉!我執才會執迷不悟!

 

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後悔就是:該做的沒做,行善行孝;但是不該做的卻一直在做,造惡業。怪誰,只怪自己!

 

◎ 誠心受教

懺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若不入門就無善知識,自以為是,不就是世智辯聰嗎?富貴學道難嗎?因為在慈籃鼎銘、家和師兄經常送書結緣,引導這不受教的浪子,加上身受比言教有效做給我看,所以人最感恩的是自己「受教」。受誰的教,受佛法、佛陀的「教」,誰能改變自己-「自己」。怎樣才是真懺悔!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則名真懺悔。

 

◎ 至誠發心

真懺悔只是知過、更要發心立願,有願才有力。所以我向 上人發願:每年要增加一隊新菩提種子。一生無量,一年一棵樹,千年一片林,人有無限的可能,不要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我們把此事當成使命勇於承擔,對自己、對未來的子孫交代。有句話「生從何來(父母),死從何去(子孫那裏去)」,我要乘願再來,找得到慈濟、就找得到慈籃。

 

◎ 濟定心法

1、沒有人文的慈籃,根本沒有價值,是人文改變了我的人生。

2、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幸好我進了此門、也用了我法。

3、慈籃的品質就是用心,且是一群很用心的人在「用心帶」。

4、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從不會做到會,又不用繳學費,還不斷長智慧,最後收穫最多的是「自己」。

 

石濟定(健雄) 合十感恩!

 

圖說:先要感恩鼎銘師兄的不離不棄,也要感恩我家師姊的支持與配合,沒有他們,我縱使再愛籃球也呆不住慈籃。

圖說:真懺悔只是知過、更要發心立願,有願才有力。所以我向 上人發願:每年要增加一隊新菩提種子。一生無量,一年一棵樹,千年一片林。

 

人間菩薩 石健雄

 

大愛人物誌 石健雄

 


 

孩子彩繪我的人生!

60年的生命中覺得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就是和慈籃的孩子連續結緣21年,表面上看似我在教他們球技,實際上,我越來越感覺是孩子彩繪了我平淡的退伍職業軍人日子。


 

 

父母對子女的愛,如同繩與陀螺,

一開始愛的深,自然就縛的緊,

但要適時的鬆開繩子,將縛力化為推力,

陀螺才能轉的正、轉的好、轉的久。

黃麗榕(右)承擔慈籃後,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其實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攝影者:黃麗榕提供]

『一個杯子有了缺口,當您願意轉個圈,呈現在你面前的依然是當初鍾愛的花色;如果能再多用心妝點,當初的不完美,或許將會成為它與眾不同的特色!』

新泰區恆毅組慈籃,聯絡人蔡直與黃麗榕,在2011年由志工周國寶手中接下了窗口任務。從一開始的參與到承擔,最大的挑戰是面對與自己孩子同樣處於叛逆期的慈籃孩子們,要如何溝通與相處?

麗榕是一個要求完美的人,他們在孩子國小五年級的時候進入慈籃。以前她對孩子的教育是打罵方式,也因為自己個性太分明,孩子的小毛病就看得很嚴重,讓孩子沒有思考空間,以致於孩子有甚麼事都不見得會告訴她。

「師姊是那種很嚴格的教育,其實不只是孩子啦!包括我對她都會有敬畏三分的那種感覺。」蔡直回想起,有一次兒子帶寶特瓶去安親班,水喝完,寶特瓶卻不見了,孩子當場就哭起來。老師安慰他再拿一個就好了,可是孩子的回答卻是:「媽媽很兇!」

 

◎ 父母愛心 菩薩耐心

長年以來,麗榕與孩子親子間的互動常處於緊張狀態,在配合蔡直帶領球隊後,她期待以更圓融的方式跟慈籃的孩子們互動,於是加入了慈濟的培訓行列, 努力學習彎腰、謙卑。

「這些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我不能用打罵的方式,我的孩子都會還手了,這麼大群的孩子,難道他們不懂得還手嗎?」就在當下她體悟到,要讓這群孩子接受她,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先接納自己。

「聞法之後,我會有股莫名的力量,這麼多家長以我為中心,我要怎麼給他們更多正確的內容?」麗榕在聞法之後,思考模式變得不一樣了,以前在眾人面前聽到反對的聲音,會沒有自信,現在她懂得拿別人的批評來警惕自己,也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其實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 真心摯忱 心轉境轉

跟蔡直一起,接下慈籃恆毅組聯絡窗口之後,他們把多半的時間用在慈籃上面,無形中把慈籃的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孩子。現在他們發現孩子並沒有不好,因為以前時間太多,把心思跟焦點全放在自己孩子身 上,所以把小缺點就看得很嚴重。

夫妻倆用心經營慈籃,除了打球,還規劃帶動環保觀念,並將慈濟人文落實、深耕在孩子與家長日常生活中。參觀環保站時,孩子們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哇!為什麼垃圾這麼多?」藉由這樣的活動,也希望讓孩子們學習「己所不欲,勿施予人」,讓孩子們能更愛這個地球。

但在一次活動結束以後,孩子一哄而散,平時所強調的人文理念,瞬間煙消雲散,剎時間麗榕失去了信心,一時情緒失控,竟埋怨「這麼努力用心籌備活動,得到的結果卻是這樣,心理的抱怨跟不滿就很直接的表現出來!」麗榕事後道出當初的衝動。

過程中,細心體貼的學員家長都看在眼裏,除了不捨,也為麗榕加油打氣!加上蔡直師兄的鼓勵,團隊的溫馨關懷,讓麗榕決心改變自己。「即使今天大家做的再不好,我應該要先懂得去感恩!」

麗榕深刻體會轉變一個觀念,所有的事情將會不同。「他們都知道我的習性,卻選擇包容、接納我,我為什麼無法接納別人不足的地方?」從這個事件,她告訴自己每件事情都盡量學習看待他人的優點。

 

◎ 願大志堅 菩提道現

三年來,藉由活動的磨練,麗榕隨著慈籃一起成長,除了更加珍惜這個難得的緣分外,也學會以不同的角度與態度跟孩子們相處。也很感恩慈籃這塊福田,讓她們的心靈、智慧成長。

上人一直告訴我們『你的願有多大,你的力就有多大。』她說不管為慈籃規劃活動,還是資源上有需求,遇到瓶頸時,她都心念堅定,相信菩薩自然會指引一條路讓你走。

由於心境上的轉變,在麗榕上台受證這一天,兒子貼心的分享,讓親子間的關係,頓覺溫馨甜蜜。上人講的這叫『幸福』,那也是我們的福報之一!夫婦倆很感恩慈籃讓他們意外修補了親子間的裂縫,也感受到不同以往的領悟。

真善美志工 賴怡蓁 新北市新莊區報導(2014.11.16)


 

圖左 :  蔡直、黃麗榕夫妻倆用心經營慈籃,除了打球,還規劃實際參與環保資源分類。[攝影者: 蔡淑美]

圖右 : 慈籃除了練球、球季的指導,並將慈濟人文落實、深耕在孩子與家長日常生活中。[攝影者:李生旺]


 

圖左 : 慈籃活動中,更不忘給孩子們滿滿的祝福與祝賀。[攝影者:李生旺]

圖右 : 蔡直、黃麗榕與一雙兒女甜蜜合照,就因慈籃補滿了親子間的裂縫。[攝影者:黃麗榕提供]


圖說:20140330慈籃親子路跑,慈援起「菲」義賣會。

【大愛人物誌】蔡直&黃麗榕

20140330慈籃親子路跑慈援起菲義賣會 訪蔡直


圖說:慈籃蘆洲組在喜旺師兄及同修曉晞師姊的勇於承擔,並在蘆洲地區慈濟師兄姊的祝福及蘆洲國中的全力支援於2012年 10月正式成立,今(2015)年正好滿三年。(照片提供:慈籃蘆洲組)

在喜旺師兄及同修曉晞師姊的勇於承擔、蘆洲地區慈濟師兄姊的祝福、與蘆洲國中全力支援之下,慈籃蘆洲組於 2012年 10月正式成立,今(2015)年正好滿三年。回顧兩年前學員陳昶安,剛和同學們一起加入的情景,正值燦爛秋陽的氣候,感覺十足暖意。當天,活動中心外面佈滿架棚,抵擋不住活力旺盛的學員們,架棚成為他們現場練球的活教材「閃躲」、「運球」,也漸漸抓到一些訣竅。志工家長與學員們陸續走進蘆洲國中的活動中心,並相互道「師伯好、師姑好、師兄好、師姊好」,整個球場迴盪在熱情打招呼聲。現場超過50位的志工家長及學員們,大家分工合作架設電腦、搬桌椅、打掃球場及環境整潔等,人來人往穿梭在球場各個角落,定位就緒後,學員長洪禹超喊口令「集合」,於是開始當天課程。

◎ 初次試打 體驗人文

慈籃學員林弘翌帶著兩位同學一同加入慈籃。其中一位,陳昶安剛踏入慈籃球場十分陌生,個性安靜的他和大家一起靜靜坐著上人文課,講師是慈警教官張志文,在警局擔任訓練警察職務,人很和藹可親。當天他分享是「童軍繩自救救人」,張志文教官邀請學員們一同做示範,並解說結繩打法:「單結、八字結、平結、稱人結等。」各種簡易打法,都可以救人和自救,在張志文教官輕鬆帶動之下,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每個人手裡都拿著童軍繩認真的練習,陳昶安跟同學左繞右纏穿線拉緊,打到中途不知接下來步驟怎麼繞時,大家踴躍舉手尋求張志文教官,教官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教導每一位學員們打結繩。快到課程尾聲時,有位學員打出來的結繩形狀,實在是太好笑了,和張教官正版的結繩形狀有懸殊之遠,最後在大家的笑聲之下,結束今天的課程,大家迫不及待與教官再次見面,張教官很客氣的說:「如果週六沒有排到執勤的話,好。」掌聲如雷,這是教官張志文第二次來慈籃,他說「很樂意將會的事情與慈籃家人分享,感覺很快樂。」學員黃裕洲還意猶未盡張教官教結繩打法,會偷偷躲在講台的階梯上,勤練習每道結繩打法,希望讓自已「記住」。

◎ 加入慈籃 轉變開始

剛開始陳昶安學員不太能適應慈濟的人文課、慈籃隊員守則和球場上林林種種規定,會刻意避開人文課時間。個性獨來獨往,讓他在慈籃團隊裡似乎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昶安選擇離開了。相隔半年多的一個晚上,接到一封訊息,內容是「師姑您好,請問我從這禮拜六起能跟您們一起練球嗎?」看到這封訊息,激動的說不出話來,在外面自學、自練吃盡了苦頭,模索不出訣竅的陳昶安,用感恩心重新加入,當天陳昶安「回慈籃請師」石健雄教練知道事情原委之後,用菩薩心到戶外集訓陳昶安,傳授籃球基本要領。從接受「要領」這刻開始轉變,因為失敗反而讓陳昶安體會到基本紮根重要性,不論是體力、球技、球賽經驗等,是日積月累所鍛練出來「真功夫」。石健雄教練常訓勉「當學員歷經跌倒、失敗,才會更加珍惜學到的可貴。」

◎ 受到肯定 找到目標

經過這次磨合的陳昶安,感受到石健雄教練和慈籃師伯、師姑無私的愛,願意在「他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拉他一把」,並陪伴他一起成長,打開心門建立起「信任」開始。因為父親是自營水電工程,媽媽為了照顧孩子而自營成衣加工廠,父母辛苦努力的賺錢養家,期盼孩子們將來能比他們更有成就。苦心積慮鼓勵陳昶安考「高中」會有比較優質的工作機會,但是陳昶安找到人生方向,堅持考「高職」,清楚自已擅長和興趣,想成為運動選手的夢想,很努力在慈籃學習及改變習氣,讓父母安心與肯定。

慈籃的園地讓學員們感受到教練、師姑、師伯滿滿的愛,並建立起自己的信心,進而將『 用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也看到很多慈籃學員畢業後,進入慈中繼續在慈濟大愛的家庭中成長、卓壯,慈籃愛的影響力帶入家庭和同儕之間生生不息,也希望更多的慈籃家族能落實在各社區中,來接引更多成長中的青少年、親子家庭來投入這真、善、美的園地。

真善美志工 蘇曉晞 新北市蘆洲區報導


 

圖說:「回慈籃請師」石健雄教練用菩薩心到戶外集訓陳昶安傳授籃球考試基本要領,從接受「用心」要領從這刻開始轉變。(照片提供:慈籃蘆洲組)

 

相關閱讀:

2012蘆洲慈籃起航 灑下希望種子


走進機車行,郭全成正在與顧客說話,一百八十幾公分的高挑背影引人注目,一身祥和、優雅的氣質迥異於我對機車行老闆的印象,即使不穿慈濟制服,他看起來仍像個有修為的慈濟志工。[攝影者:賴麗君]

『那車水馬龍的街道旁立著一排機車行,除了招牌名稱不同,從外觀上看起來每家幾乎是一個模子,就在轉角處「永成機車行」斗大的商號映入眼簾。走進機車行,郭全成正在與顧客說話,一百八十幾公分的高挑背影引人注目,一身祥和、優雅的氣質迥異於我對機車行老闆的印象,即使不穿慈濟制服,他看起來仍像個有修為的慈濟志工。

◎童年憶往

四十歲對許多男性來說,仍是全心打拚事業的高峰期,郭全成卻選擇開闢人生另一條路──慈濟志工。儘管本身開機車行生活繁忙,他仍善用時間去做志工,對他來說,有分秒做志工的機會,他一定不會錯過。「時間是自己找的,能走出來就是福報。」這是他常掛在嘴上的話,目前他是慈誠,和妻子吳彩蟳同是慈濟榮董及委員。

走過大半人生,他最慶幸的是走入慈濟世界,這不僅讓他找到修為的方向,也讓他找到善用良能的出口,「我沒上過高中、大學,現在我是在社會大學學習。」郭全成說。

談起自己的人生經歷,郭全成總不忘在嘉義縣竹崎鄉的田園日子,那青綠的筊白筍田、茂密的果園有著他的童年憶往,同時也蘊藏他們全家的艱辛歲月。由於家貧無田產,務農的父親只好租賃土地耕種,但靠天吃飯的日子往往讓家計入不敷出,「人家說,三年一輪,好歹照輪,我們家的收成往往是一年好,兩年不好,賺的錢有時還不夠付田租,更甭談養活一家六
口。」

看著鄰居一家家往台北發展致富,在郭全成就讀小學五年級那年,父親也帶著他們全家人遷往台北,但於台北居住的前幾年,他們仍然過著困苦的日子。一家六口擠在四坪大的房間,早上每個人只能吃一個麵包,後來父親由水果販、魚販改做小吃,經濟狀況才漸漸有了好轉。

國中畢業後郭全成即開始就業,問他是否因為家貧緣故,他笑著說:「是因為不喜歡唸書。」他自嘲國中三年念的是「放牛班」,功課都是用「混」的,但每次段考一定維持第二名,因為第一名就坐在他隔壁。

他做過手工藝、裝潢的工作,後來才到機車行當學徒,當時的師傅都是採權威式教法,當學徒的如果做不好,免不了挨師傅一頓打罵,晚上睡在機車行簡陋的宿舍也不得安穩,因為就算半夜兩、三點客人找上門,也必須從溫暖的被窩起身為客人修車,而一個月的薪資不過三百元,只夠自己開銷花用,但也因經過那段艱苦的磨練,郭全成才有了後來卓越的成就。

◎機車行裡開天地

二十四歲那年,父母親協助他在永和市永亨路買了一間店面,自此他開起了機車行,起初因為附近的道路尚未打通,加上同業競爭激烈,生意並不盡理想,由於附近有幾所中學,許多國中生會到附近店家寄放腳踏車,當時寄放一輛腳踏車一天是十元,郭全成認為利潤不錯,也兼做寄放的生意以增加機車行的收入。

「因為抓不到竅門,第一天的生意掛零,第二天我站在門口吆喝,終於招攬到一輛,我想說閒著也沒事,就為他洗車並打蠟,沒想到這位同學吃好道相報,再來就七輛、十三輛、二十輛一直增加。」

郭全成說,最高紀錄還曾一天達到二百輛以上,當時他一人獨自經營機車行,儘管每天從清晨五點營業到三更半夜,全身的疲勞卻因生意漸入佳境而化解,畢竟才二十初頭就闖出一番成績實屬不易。

由於對父母親的關愛感恩在心,他為父母親在竹崎買了一棟房子,讓他們安享晚年,弟弟剛創業時,他也不計較讓弟弟居住,後來弟弟事業穩定,有幾次向他提起房租的事,他總是說:「沒關係!你就住下來,安心做生意。」直至弟弟成家生子,他仍不曾向他要過房租,「我總覺得我們是親兄弟,不須計較那麼多,我也很欣慰自己有能力能夠為家人做這些。」

二十五歲那年,他在親友的介紹下認識了同鄉的妻子,當時妻子還在嘉義開美容工作室,與她交往期間,他同時跟住在機車行隔壁的一位女孩交往,最後卻選擇遠在嘉義的妻子,「這都是緣分吧!不然我怎會大老遠跑去嘉義與她交往。」

郭全成坦承,自己雖不懂得製造浪漫情調,但卻相當具有女人緣,國中時期和同伴出去郊遊,就常吸引女孩子主動要電話號碼聯絡,曾有幾次他陪著朋友去相親,女方卻都看上他,主動要跟他交往,「可能是因為我身高一百八十五公分,走起路來很筆挺,臉蛋也長得還可以吧!」郭全成笑著指著掛在牆上的營業執照中的年輕相片說:「看起來還像個帥哥吧!」

◎生意場中作道場

照片的人和現實雖是同一個人,但氣質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照片中的人看起來像個鎮日為工作繁忙的生意人,現在的他則是個慈祥文雅的修行者,「以前的生活都被工作填滿,每天就是工作、睡覺,沒有一點生活品質,加入慈濟之後,看到許多不同的人生,我才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談起加入慈濟的因緣,郭全成說一切都是因為妻子吳彩蟳的緣故,吳彩蟳剛嫁來台北時,參加了慈濟在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幸福人生講座,從此就與慈濟結上了緣,永和舊聯絡處成立後,她就常去當志工。起初,郭全成並不贊成吳彩蟳去做志工,他認為為人妻子就應以家庭、孩子為重,後來因吳彩蟳的關係,他接觸許多慈濟志工,才漸漸踏入慈濟這個大家庭。

「因為師姊的緣故,許多志工常來家裡開茶會,看到這些志工每天都很歡喜,為人很親切自然,我就開始喜歡他們,漸漸加入這個團體。」

民國八十七吳彩蟳授證為慈濟委員,兩年後郭全成也授證為慈濟委員及慈誠,兩人並先後加入了榮董,目前他仍努力為孩子圓滿榮董,其實郭全成並不是家財萬貫,每次圓滿榮董,他都是採漸進式的「分期付款」方式,「努力去圓滿榮董是要讓自己的善念不退轉,我們每天多省一點錢,累積起來就有很多錢,這些錢對我們來說也許只是拿來做物質上的享受,但是對許多需要的、窮苦的人來說卻能夠度三餐,其實努力為人群付出,怎樣出去,就會怎樣進來,你付出的那些,最後還是會回到你身上。」

郭全成心有所感地說,也許積善必有後福,幾次他都能化險為夷,去年八月時,他騎著機車到永福橋附近工地,向人家要一些水泥載回家填補店裡地上的坑洞,途中他看見興建的大樓上,工人正將一塊模板慢慢吊上去,他心想萬一掉下來相當危險,經過時一定要加快速度。就在他剛經過時,模板真的掉下來,正好與他背部擦身而過,「只差一秒,我可能就被模板
壓到,禍福只是在分秒中啊!」

加入慈濟後也改變了他急功好利的個性,以前客人上門來,他總是急切希望生意馬上成交,一次顧客來買安全帽,看了半天卻不買,他還不客氣地對顧客說:「你這個人怎麼這樣!說要買又不買!」

現在他會思考顧客的需求,將每個顧客當成是來結好緣的,也是他的貴人。有一位顧客黃先生曾來店裡參觀許多次,在此同時,他已參觀永和許多機車行,甚至到過永和最大一間機車行,因為郭全成的誠懇與耐心,最後他選擇與他交易。有一位到他店裡修車的顧客曾對他說,以前並不是來他店裡修車,但因為感覺他比較誠實可靠,才來這裡修車,「我們的行為會因為觀念而改變,心想好念,也會出現好的作為。」郭全成有所體悟地說。

目前他負責永和地區慈青籃球隊工作,帶領社區小學至高中的青少年參與動、靜態籃球相關活動,或是帶領他們關懷教養院院童、養老院長者以及慈濟志業體,藉由每個星期的活動,提升孩子們的心靈成長,並且促進社區家長與孩子們的親子互動,也因常與青少年們接觸改變了他與三個孩子的互動關係。

「以前我跟孩子們的關係很緊張,有時我甚至會以打罵來解決問題,但反而使問題變得更糟,現在我比較會站在孩子的立場想,與他們溝通,其實孩子本身都是善良的,因為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才會變壞,父母要陪伴孩子成長,多了解他們,才能增進親子關係。」郭全成也常把自己的心路歷程與他人分享,希望別人不要重蹈覆轍。

目前三個孩子分別就讀慈濟中小學,也許是受到父母的影響,三個孩子愈來愈體貼善解。
× × ×

訪談中,郭全成看到一位阿婆來店門口坐,阿婆雖然不是顧客,郭全成仍隨即為老人家倒茶,聽其他店員說,郭全成特地在門口擺放幾張椅子讓前來閒聊的老人家坐,並為他們準備環保杯,以便隨時為老人家準備茶水,讓老人家們倍感親切,久而久之附近的老人家就成了店裡的「常客」。

這就是郭全成,親切誠懇如他,為這車水馬龍的街道增添許多人情味,也為每個寒冷的冬天增添幾分溫暖。

 

真善美志工 賴麗君 台北市報導(2004.04.27)

子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