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人援會為了方便民眾參觀,志工在靜思堂外搭建簡易屋。(攝影:顏福江)
2014年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年會(簡稱人援會),18至20日在花蓮慈濟靜思堂一連舉行三天,來自臺灣、美國、馬來西亞、大陸等國家地區兩百多位學員參與。現場展示多項賑災「法寶」,淨水法船、淨水傘、淨水腳踏車、簡易屋等,學員紛紛表示,在慈悲中看見智慧的結晶。
今年(2014年)人援會主題是「慈悲的後盾-慈悲科技‧馳援大愛」,三天研習中,除分享慈濟國際賑災理念與足跡,探討國際重大災難關懷與援助外,並有賑災物資展示及分組研討,讓智慧研發與大愛付出成為最堅強的慈悲後盾。
世紀災難頻傳,在「賑災紀實座談」中,以去年菲律賓遭受海燕颱風侵襲為主題,慈濟賑災團隊分享賑災紀實經驗過程,呈現慈濟志工以人文帶動災民,一步步從殘破的家園走向充滿希望的康莊大道。慈濟菲律賓的賑災團隊,在當地持續付出無私大愛的關懷,更達到愛的循環、善的效應。
企業家、學者分享 助提高效率
另外,也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氣候變遷議題」、農委會農糧署署長李蒼郎「糧食安全」、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李維森博士「防災科技與慈悲無限」、工研院院長辦公室主任羅達賢「工研院以科技關懷社會公益之作法」及經濟部次長杜紫軍「科技應用於社會公益與人道援助的省思──科技與人道援助的對話」。
一場「人生經濟學」重量級座談中,則邀請到大陸實業家志工王智慧、臺新銀行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智邦科技董事長黃安捷、臺電公司董事長黃重球及交通部前部長蔡堆等人,共同以豐富的人生經驗,見證「生命中的時間經濟」。賑災物資介紹與體驗,分別交流慈濟基金會歷年國際賑災中,從食、衣、住、行各方面所累積的實務經驗。
慈濟基金會表示,「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成立於2004年8月13日,人援會由臺灣一群企業家志工組成,為能讓慈濟急難救援,更掌握時效、及時配合供應災區志工的援助工作及物資需求,以慈濟大愛、無私奉獻為精神依循所發起,這是一個有系統的後勤行政與研發的志工團隊,秉持著環保理念研發各式利於救災之物資,以協助提高慈濟賑災效率。

現場展示多項賑災「法寶」,讓學員在慈悲中看見智慧的結晶。(攝影:顏福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悲智助救災
證嚴上人期待企家業們,在富有之餘,亦能奉獻己力、為人群付出,因此對人援會的期許極為深切。「人援會要具有人道精神援助的目標。」證嚴上人期許成員需重視天下災難,從細微處觀察,見苦知福,受到啟發後,就會設身處地,以疼惜災民的心研發賑災物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證嚴上人同時希望慈濟能以同體大悲之心救災、援建,以無私之心,將社會大眾的愛心點滴不漏地運用於救災,所給的都是最好的,也設身處地為受助者考量需求而給予,貫徹誠正信實、慈悲喜捨的精神。
(文:顏江福 花蓮報導 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