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研院代表張敏忠、花蓮市民代表會主席蘇美珠、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陳紹明、花蓮市長田智宣及花蓮縣消防局第一大隊長李龍聖(左起),一同在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二十三棟展館,為慈濟慈悲科技展進行開展儀式。(攝影者:王峻祺)

慈濟慈悲科技展在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二十三棟展館開展,展覽期間從7月7日至8月31日止。展館陳列慈濟基金會研發各項賑災救援設備,現場結合創新科技物資及五大站體驗活動,提升全民防災教育,展現慈濟於災區人道援助的大愛力量,走過「五關」的民眾可獲一袋香積飯體驗包。 

體驗活動 感受科技援助成果

為期二個月的慈悲科技展,於7月7日開展。主要展示慈濟豐富的賑災經驗與防災科技,展館現場安排香積飯區、環保織品區、淨水設備區、簡易急難屋、行動賑災廚房等五大體驗活動場域,協助民眾透過文宣閱讀及實際操作救災物資,加深感受慈濟於災區所發揮的科技人道援助成果。

其中,最受矚目的淨水設備區,佇立兩艘大型淨水艇。為因應災區幾萬人的用水需求,慈濟基金會研發急難救助淨水設備,將污濁水源過濾處理為符合飲用水標準之淨水。淨水艇供水效能可達一天五噸,以每人每天配水七點五至十五公升計算,每艘淨水艇可供應三百至六百人使用。搭配使用電能加熱後,可於淹水災區現場沖泡香積飯,一小時內能讓三百人同時享用美味熱食。

眾人在最受矚目的淨水設備區,拿起杯子共同品嘗,由淨水艇將污濁水源過濾處理為符合飲用水標準之淨水,肯定慈濟與工研院研發的創新救援設備。(攝影者:王峻祺)

因應全球天災地變的災變現場,慈濟於2004年成立「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以環保理念與臺灣工研院合作,研發多項創新救援物資、落實災害防治功能,因時、因地於災區,加強援助者及受援者的人身安全,以進行防災、減災及賑災的援助需求。

慈濟賑災力量 獲政府肯定

活動現場,花蓮市長田智宣、花蓮市民代表會主席蘇美珠、花蓮縣消防局第一大隊長李龍聖及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陳紹明,協同專員、各區里長共襄盛舉。市長田智宣肯定慈濟的賑災力量,藉由研發各項救援科技產品,符合災區各類應變需求。田智宣表示,慈濟深根花蓮,愛的足跡遍佈全球;透過慈善工作,提升臺灣於國際的能見度。

花蓮市民代表會主席蘇美珠說,慈濟的慈善工作及即時救災的動員力,大家有目共睹,長達兩個月的慈悲科技展,將帶領花蓮鄉親更加認識慈濟於國內外的賑災成效,同時透過活動體驗,加深全民防災應變能力。

花蓮縣消防局第一大隊長李龍聖說,民眾可以透過慈悲科技展,實際體驗各項救災設備,藉此增強大眾對於防災、救災及減災知能,將突發災害降到最低。

慈濟基金會研發的折疊式福慧床,榮獲今年德國紅點設計大獎肯定,可收納不占空間,最大載重一百五十公斤,花蓮縣消防局3名隊員躺在上面也沒問題。(攝影者:王峻祺)


慈悲科技的應用源自證嚴上人的一分悲憫,將慈悲、科技化為具體行動,馳援災區,讓挨餓受凍的災民,身心得以安頓、悲憫能夠綿延,以感受無限寬廣的大愛力量。

展覽期間從7月7日至8月31日止,慈濟基金會將準備二千五百小袋香積飯體驗包,只要民眾親自走訪五大體驗站並集滿五個集點章後,便能免費兌換一小袋體驗包,數量有限,贈完為止,歡迎鄉親踴躍前往參觀。

【請參閱,慈悲的後盾DM

(文:王峻祺 慈濟基金會秘書處花蓮報導 2014/0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