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慈濟教育功能團隊合心共識營」開營,真善美、人事財務、總務機動、生活香積、學員關懷及醫護等各個功能組上臺接受學員的感恩。[攝影者:黃炳添]

藍天朗朗,蟬聲唧唧,趁著暑假,來自全臺的教聯會、慈青慈懿、慈少慈藍、兒童親子以及大愛媽媽等慈濟教育功能團隊,於7月6日中午來到花蓮,舉行三天二夜的合心共識營。「讓我們拍手歡呼迎接你,歡迎你到慈濟來…… 」歡樂歌聲中,舉牌的六十位隊輔迎來參加的五百二十多位學員,引導他們進入各小組。午齋後,把握小組時間,學員相互交流取經,吸取其他各區教育功能團隊的作法,希望能不虛此行。

◎培養善種子 希望在教育

「請全體學員入班。」一點四十五分,學員長陳志明請場外的學員進入講經堂,只見近六百人的隊伍,迅速安靜地依序入班,陳志明請大家為自己掌聲鼓勵,也期許這樣的道氣能夠延續。學員長叮嚀過營隊默契,緊接著司儀周麗芬宣布:「2018年慈濟教育功能團隊合心共識營,正式開始。」全體學員起立恭迎營隊指導師父:德宣師父、德(耒英)師父、德本師父,隨即禮敬儀軌,分秒不空過。

能夠讓學員順利上課,有來自幕後各個功能團隊經過一籌、二籌、三籌,分頭確認課程、邀約講師、整理報名、購買車票、接送學員等等,再到昨日進駐前置,接下來三天飲食起居準備的付出;因此,開營伊始,周麗芬逐一介紹人文真善美、人事財務、總務機動、生活香積、學員關懷及醫護等各組上臺,接受學員的感恩。同樣地,不辭辛勞從各地來到花蓮的教聯會、慈青慈懿、慈少慈藍、兒童親子、大愛媽媽等教育功能團隊,也分別接受學員的歡迎掌聲,八百多人有緣共聚一堂相見歡,共為教育的未來精進。

「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擁有彼此未知的過往……」一如北區活動組為大家帶來的〈認識你真好〉,慈濟路上,因為有彼此的相伴與溫暖擁抱而美好。牽手、擊掌、轉身、抱胸、上下擺動,驅走了午後的倦意,帶來了溫馨的喜樂。音樂聲轉為柔和,響起的是〈願從心起〉:「培養一顆顆,善念的種子。向下札根,往上茂盛。耕耘一畝畝,感恩的福田。清淨的心地,希望的教育。」這不正是教育功能團隊用愛啟發,用愛教育,種下善種子,期盼灌溉、栽培千年百世良木的寫照嗎?課務團隊用心在每一個細節,深深感動學員。

「嘿!哈!嘿!哈!」學員有元氣地跟著〈別害怕夢想〉這首營歌拍手擺動。「星星太陽月亮,各有值得被讚歎的光」、「拿自信推開了窗,互相給對方力量」臺上活動組認真帶動教唱,臺下學員無論青絲黑髮抑或灰衣藍衣,專注學習,執著於相同的道路──教育志業。

◎用心在教育 精進度群生

「因為慈濟的因緣有機會發大心,結好緣,可以為家裏的長輩、晚輩添福積德。」多年陪伴教育功能團的德宣師父,欣喜從昨天到今日,看到很多熟識的各社區大德和資深菩薩,感恩有他們在教育功能團隊長年累月地耕耘。德宣師父細說慈濟緣起,從1966年功德會成立、1980年基金會設立到1990年慈濟志業管理中心開始運作、1991年第一個營隊啟動,揭示〈供養歌〉、〈感恩歌〉以及教聯會「青天白日服」的由來,舊法新知,傳法解惑。

提到此刻在新竹往臺中走的上人,德宣師父告訴大家,即使醫生勸阻,上人還是抱病出門,為的是弟子的慧命與宗門法脈延續。因此,上人認真調息,讓自己集氣,「他們有的人一輩子可能就是回來這一次,馬來西亞有家人把好不容易存下來修繕漏水房宅的錢,換成回來的機票。」從臺北跟來自海外的弟子見面,再到全臺各地對志工說感恩,上人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安樂的慈悲,弟子知否,又否能「分秒不離師徒情」?藉著「愛的期待」,德宣師父勉勵教育功能團隊在不同地區、因著不同課程與方式,接觸社區大德,要「常懷感恩心,才有更多機會靠近善知識,隨順因緣接引更多人。」德宣師父祝福教育功能團隊接引大眾,一切無礙。

橫跨兒童精進班、慈少班以及楊梅組和竹南組慈籃的周美伶,雖然正式受證的時間才四年,其實早在1996年就與慈濟結下不解之緣。「因為我兒子很活潑,聽說慈濟有兒童精進班,就想讓他參加,剛好社區有茶會,有師姊提到,我就想幫他報名,但是家長要先參加共修……」為了兒子,周美伶開始了每周一晚上風雨無阻的共修學習,先是三十六小時,再到六十小時,除了颱風和過年,全年無休地走入佛法世界。《八大人覺經》、《三十七助道品》……共修時有人解說,有人分享,她深入經藏,薰習慈濟法脈。

從兒童精進班、慈少班到慈籃,周美伶深知今年高一的兒子雖然仍不脫「外表青少年,內心幼稚園」的稚子心,但還是從各式各樣的活動中,學習到感恩和惜福,也找到自信與價值,「他到家扶中心去帶動那些年紀比他小的孩子,體會到自己的幸福。」

「很感恩我兒子,讓我接觸慈濟、深入慈濟,如果沒有進來慈濟,我可能就還在外面shopping消費,虛度人生。」在慈籃,有像她這樣關心孩子的家長,但也有一群來自或是單親、或是弱勢、或是因故被寄養的孩子,未必能幸運地得到父母的愛,心疼這群孩子,周美伶把她對孩子的愛分給了他們,盡心盡力地陪伴關懷。雖然他們可能來來去去,她把握與他們相處時間,希望能累積更多愛的存款。

猶記得有一次慈籃安排了淨灘活動,有一個因家暴被寄養的孩子在路上看到一句靜思語:「願要大,志要堅,心要細,氣要柔」讀著讀著,孩子轉過頭來對她說:「師姑,我以後也要當慈濟人,跟你們一樣願大志堅,心細氣柔。」那一個畫面,深深烙印在周美伶心中,堅定了她投入教育功能團隊,縱使衣帶漸寬也不悔的心。

今天的營隊,從剛開始的小組交流,周美伶就大有所獲。或許因為少子化,也因為新竹地區的青少年很多都忙於課業、補習,招生不易;但從彰化志工的學員的分享中,得知他們的慈少班每期都有一百多人參加,家長有時還比學員多,令她很好奇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十次課程有八次是戶外活動,每次都是一整天。圓緣安排二天一夜,還有路跑活動。」周美伶振筆疾書,要將取經所得,帶回去跟團隊分享,讓新竹慈少班和慈籃蓬勃發展。

◎慈籃度子子度母 

「她是被兒子度進來的,」蔡桂芬笑著不住讚歎一旁的基隆組慈籃志工媽媽吳桂柔,「剛開始,她都是送兒子來,東看看西看看,在旁邊觀望,現在她整個投入,看頭看尾,撩落去地幫忙。」

早在二女兒參加慈少班時,就接觸慈濟的吳桂柔,當時總是來去匆匆;後來因為希望讀小三的小兒子多運動,鍛鍊體能,改讓他加入每周一次的慈籃。雖然吳桂柔參與更多,但因為家中有長輩需要照顧,她的心依然和慈濟保持著距離。直到去年八月小兒子受邀參加鐘鼓演繹,站上臺的成就感激勵了孩子,也影響了吳桂柔,她不再只是在場外徘徊。週六早上,她會趕在七點半集合時間前就到球場,幫忙點名、照相,照顧學員、積極補位。這一切,蔡桂芬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時時鼓勵她:「做慈濟,別想太多,許願就好了;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時間自然就出來了。」

讓吳桂柔轉變的,除了志工的肯定,也來自先生的支持與孩子的成長。因為是老么,又是唯一男孩,小兒子備受寵愛,長輩捨不得他動手的教養以及兒子沉溺於打電動的情形,讓吳桂柔夫妻開始擔心起來。幸好慈籃有打球之外的品格陶冶課程,讓孩子變得有禮貌,懂感恩,勇於認錯,「在慈籃,他有機會認識不同學校的小朋友,拓展人際,進步很多。升六年級的他現在比較大,會幫忙帶小的球員,成長很多,我們很歡喜。」因此,只要是慈濟的活動,先生都大力贊同,吳桂柔得以沒有後顧之憂地放心出門。

同樣來自基隆的呂彥蓉,曾經帶兒子參加過不同宗教團體的兒童活動,經由其他家長介紹,獨子成為鐘鼓隊的一員,她也和慈籃有了更進一步的接觸。「在家裏只有他一個小孩;在慈籃,他可以跟不同年紀的同儕互動。」籃球運動與人際互動,加上固定就診,改善了兒子過動症狀,每週末的慈籃已經成為兒子生活裡不可或缺的活動,呂彥蓉也成了基隆組慈籃的重要幫手,音控、攝影……那裏需要人,她就往哪裡支援。

「慈濟是一個善的團體,在這裏可以跟很多善知識交流,我媽媽也很認同。」為了參加共識營,她先將孩子送回宜蘭請娘家媽媽幫忙照顧,放心來參加營隊。因為有家人的支持,在投入慈籃之餘,吳桂柔和呂彥蓉都參加了醫療志工研習課,希望能多付出,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慈濟是怎樣的團體?」誠如接下來德勷師父問學員也為大家註解的,慈濟是宗教、慈善、修行和力行的團體。無論從哪一門走入慈濟,都要「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佛心師志入眾去付出。教育功能團隊在社區、在學校,有好因緣培育善種子,經過合心共識營的洗禮,更能朝正確方向勇往精進。

 

圖左 :臺上活動組認真帶動教唱,臺下學員無論青絲黑髮抑或灰衣藍衣,專注學習,執著於相同的道路──教育志業。[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藉著「愛的期待」,精舍德宣師父勉勵教育功能團隊在不同地區、因著不同課程與方式,接觸社區大德,要「常懷感恩心,才有更多機會靠近善知識,隨順因緣接引更多人。」[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讓我們拍手歡呼迎接你,歡迎你到慈濟來……」歡樂聲中,寮房組迎接學員的到來。[攝影者:陳美玉]
圖右 :周美伶(右一)與小組交流,她要將取經所得,帶回去跟團隊分享,讓新竹慈少班和慈籃蓬勃發展。[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她是被兒子度進來的,」蔡桂芬(左)笑著不住讚歎一旁的基隆組慈籃志工媽媽吳桂柔(中)投入慈籃,撩落去地幫忙。[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來自基隆的呂彥蓉(左)是慈籃的重要幫手,音控、攝影……那裏需要人,她就往哪裡支援。[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近六百人的隊伍,迅速安靜地依序入班,學員長陳志明請大家為自己掌聲鼓勵,也期許這樣的道氣能夠延續。[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隨著〈認識你真好〉,學員牽手、擊掌、轉身、抱胸、上下擺動,驅走了午後的倦意,帶來了溫馨的喜樂。[攝影者:吳碧華]

圖左 :來自全臺的教聯會、慈青慈懿、慈少慈藍、兒童親子以及大愛媽媽等慈濟教育功能團隊於7月6日中午回到花蓮,舉行三天二夜的合心共識營。[攝影者:楊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