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蔡直(右一)向學員介紹環保站的設施,並解說回收雨水、RO逆滲透過濾水收集再利用的情形。(攝影者:黃德祥,地點:新北中港環保教育站,日期:2017/02/25)

你可曾想過,你隨手可得的寶特瓶用水,這樣的便利性,是地球另一端的反差?而這瓶你喝完的水的寶特瓶,如果不幸的沒有進入資源回收系統,它也會從可回收物變成影響環境的垃圾。

 

環境教育 資源的循環性

 

為加強同學的資源分類觀念,讓同學藉由服務學習課程,體會更具意義及貼近生活的觀念,新北市明志科技大學郭啟全教授特地洽新北市新莊區慈濟中港環保教育站,希望能安排一整天的環保課程讓同學進行參訪及實作,並運用到生活中,不只能減輕學校打掃人員與清潔隊員的辛勞,還能為地球貢獻一分心力。

 

一早,環保講師志工楊贊弘便向同學們提到,一般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像是隨手抽取大量衛生紙擦拭被打翻的湯汁,這樣看似簡單又正常的動作,其實是非常不環保的,因為不只打翻的動作會浪費水資源,的就連擦拭的衛生紙也要砍伐許多的樹木,又是一種破壞大自然的動作。

 

尤其,洗澡時的淋浴,容易造成大量的水流失,殊不知在地球另一端的非州,有些人每天為了取水,仍要走上六公里遠的路,取水上非常不方便。因此如何增加水資源的使用效益,志工蔡直帶領著學生參觀環保站頂樓的雨水回收。

 

來到屋頂上,率先看到數個放置的水塔,裡面收集了許多的雨水,志工告訴同學們這些一般的雨水,只要蒐集起來就可以使用於清洗髒手套、塑膠袋及拖地等;甚至再加上RO逆滲透過濾這些廢水,所得到的乾淨水還能拿來清洗碗盤、蔬菜等。

 

透過環保站的資源分類學習,讓明志科技大學的師生們明白清淨在源頭的重要,同時大家也決定以後都要先將回收物清洗乾淨,在做回收分類,以體恤環保志工的辛勞。(攝影者:黃德祥,地點:新北中港環保教育站,日期:2017/02/25)

其實不只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很重要,有時用來裝水的寶特瓶也是環保志工回收的一大重點。「你們知道臺灣每年耗用多少支寶特瓶嗎?答案是四十六億多支……」這是志工林正雄為吸引同學們好奇心的開場,以前是攻讀神經科學的他,現在卻是跟著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出多種環保產品。

 

透過回收而來的寶特瓶抽絲,以這些紗線所製,大愛感恩科技研發了不少像是賑災用的毛毯、可以踩踏碎石、鐵釘的防護型鞋子,就連八仙塵暴燒燙傷患者穿著的壓力衣也是這些寶特瓶抽絲而製的。雖然科技的力量不可小覷,但是林正雄強調的告訴同學們,地球僅有一個,回收再利用固然好,但如果能不去使用,那才是環保的重點!

 

分站實作 體會環保責任

 

對於講師們的分享,明志科技大學的學生呂鴻毅不只讚歎林正雄,可以利用寶特瓶抽絲研發出這麼多對人類有益的產品,但同時他也決定以後都要隨身攜帶環保杯,不再輕易買寶特瓶裝的礦泉水;另外呂鴻毅也將楊贊弘所說的話聽入耳裡,尤其那句「電梯每坐三層樓就多耗用一度電。」讓家住六樓的呂鴻毅,自許以後都要堅持走樓梯,響應省電環保又健身。

 

聽著同學們的分享,志工也鼓勵同學確實要改變生活習慣,如多搭公共運輸、走路或騎腳踏車,以節省能源。同時也鼓勵學員多茹素,因為蔬食十五餐,相當於一棵樹的減碳量;因此午餐時刻,志工也為學生們準備素食餐點,並邀約一起連署簽定「111世界蔬醒日」,希望能聚集眾人的力量,一起蔬食減碳,每一天、每一人、茹素愛地球。

 

午餐時刻,志工們位同學準備了素食餐點,並邀約大家一起連署「111世界蔬醒日」,希望能聚集眾人力量,一起蔬食減碳。(攝影者:黃德祥,地點:新北中港環保教育站,日期:2017/02/25)

隨著大家對環保觀念的提升,下午志工帶著同學進行分類實作,志工吳美華分站進行分類解說,並請同學們就地實作。對於志工來說,這些環保分類是再簡單不過的動作,但其實對於學生來說卻是困難的,林峻宇同學表示,剛開始不習慣分類臺上的髒臭,甚至有些便當盒內已經發出了霉味。

 

林峻宇覺得這樣的餐盒雖然方便,但反而在後續的處理上,造成許多的垃圾及資源浪費。林峻宇體恤環保志工的辛勞,自己往後都要隨身攜帶環保杯,也要將回收物先清洗乾淨,不再貪圖方便。

 

用心學習 一同守護地球

 

除了回收分類的實作,志工郭子惠也為同學們示範酵素的製作,依比例將鳳梨、橘子等果皮加入水及黑糖,透過每日的攪伴,約莫三至六個月即可完成天然的酵素。郭子惠告訴大家這樣的酵素汁不但可以清洗衣物等,就連餘留的殘渣也可攪入貧脊的土壤,使其轉為肥沃,透過這樣的作法天然又環保,將取之大地的養分再回歸大地,使其生生不息。

 

一天下來的參訪,讓明志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大開眼界,不僅體驗分類的實作,對於環境觀念的教育更是有進一步了解。大家在環保站看到環保志工為愛護地球所做的點點滴滴努力,明白凡事用心就是專業,有心才能成就願力,愛護地球是需要大家一起來行動與努力的!期許環保愛地球的種子能在這群師生的心中萌芽成長。【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賴月紅 新北市報導 2017/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