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代序

天,總是攏會光
崩毀的「東南亞第一」
走出震盪悲情
以災民為師
無言的告白
憶石圍牆大地震
猶記.猶悸—苗栗印象

 

相關網站連結

卷一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二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三心靈悸動篇
‧卷四百年記憶篇
卷五校園記事篇

慈濟921賑災專案

 

線條
線條
代序 震撼歲月(一) 震撼歲月(二) 動盪回憶(一) 動盪回憶(二) 回首頁

 

《動盪的回憶‧二》

走出震盪悲情
◎撰文/張硯秋

她時時提醒子女,這次的九二一「震出了大愛來!」,要體會為善競爭、「做就對了!」的道理,儘量搶好事做,才能令大愛循環不息。

「唉!人生就是這樣,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什麼也帶不走,真的是只有業隨身;就看能為社會人群奉獻多少?所以要儘量搶好事做,做多少就賺多少,做得到才是自己的,處處印証上人的那句話——做就對了!」

從日據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到九二一,一生中經歷了嘉義的三次大地震,1928年出生,在九二一的前四天喪偶的林玉英師姊看盡人生的悲歡離合,心中有無限的感慨!

▍爸爸不在家

林玉英育有二子四女。1963年暑假,玉英為了兩個兒女的學業——就讀於省立嘉義中學初級部的大兒子、省立嘉義女子中學初級部的大女兒——隻身帶了六個孩子,甫由布袋遷居朴子,租了嘉義市垂陽路的一戶舊平房;原來在布袋國小的教職,也轉到朴子國小來。在布袋鹽場上班的先生,則是每個禮拜的週末才會由布袋港到市區與他們母子七人共享天倫之樂。

不過,林玉英可是個超級忙碌的媽媽,而且一輩子都是好學不倦的典範。玉英日據時代住在嘉義朴子的市東路,家政職業學校畢業後,經日本總督府最後一年助教研習會核定合格,在教職出缺之際出任小學老師。光復後,教學用語一日翻轉,由日語變成華語,責任心極強的玉英怕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於是寒暑假都到師範學校進修,平日也是孜孜不倦地努力學習。因此,她既是老師,也是學生,不但是六個孩子的媽媽,平日還要母兼父職,多重身分使她每天忙得如陀螺般團團轉,一刻沒得休息;往往都要等到週末,先生回來幫忙照顧小孩,才得以稍微喘息。不過也就因為年輕時候養成進修的習慣,玉英現在非但是慈濟的志工,而且也是長青學院的資深學員,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視自我充實為畢生樂事。

玉英還記得,大地震是在她剛搬到朴子那年接近年底的時候發生。那是個選舉前的週六,大概是個好日子,市區有許多婚喪喜慶的紅白喜事,一整天聽到好幾次鞭炮、陣頭的聲音。由於選情正緊急,林玉英的先生正為布袋的某位候選人助選護盤,而未由布袋港來市區與他們母子七人相聚。

地震那天晚上,玉英的三個大兒子、女兒都去補習了,她自己一邊照顧著三個兒女邊做家事。小孩子雖然做著功課,但是嘴裏爸爸長、爸爸短,話題總是離不開人在布袋的爸爸,使得玉英心裏也有點酸酸的,戚戚然抱怨起先生只顧忙別人的選舉,把他們七人丟在朴子惦念他。

正說著,大地震就來了!突然間大地一陣顛動,把桌上及高處的熱水瓶、擺飾等大小物件,都摔到地上打碎了。她慌忙護住老么的頭臉,怕小孩被破瓦打到,一面叫兩個較大的兒女用手抱著頭跑出戶外。接著,電也停了,但地震還搖個不停,小孩子害怕地緊緊圍著她,母子幾個牽繫著互相加油打氣。

玉英正擔心著去補習的三個孩子,忽然有人喊道:「市中心著火燒了!」果然市中心方向逐漸燒得火焰般通紅,玉英更耽心孩子的安全。正焦急時,大兒子騎著腳踏車先回來了;原來全市大停電無法摸黑上課,老師提早結束,要同學們自己慢慢走回來。沒多久,其他二個孩子也陸續回來,玉英才放下心來。但是餘震不停,他們不敢睡屋裏,把草席棉被衣服都抱到外面;好心的同事鄰居知道她一人帶著六個孩子,趕緊跑來慰問,又抱來稻草給他們鋪在草席底下取暖。玉英要孩子把厚的外衣穿上,襪子穿好,一家子七個人把棉被捲一捲,窩在一起睡,頗有相依為命的味道。但玉英擔心餘震,心驚膽戰地整夜半睡半醒,好不容易才熬到天亮。

第二天,關心的親戚朋友們聽說嘉義市區大火,由於當時沒有電話,無論遠近都跑到垂陽路來關心他們;見她家中雖小有損失,但一家大小均安,才放心地離去。

她的大兒子心有所感,看到一干親友無論遠近都來慰問,但自己最親、倚賴最深的爸爸居然沒有出現,心情由期待、激動轉為失望,便負氣地對著幾個小的弟弟妹妹說:「大家大老遠地都跑來看我們,爸爸居然連探個頭都沒有,待會即使他來了,我們大家都不要叫他!」說完,見弟妹們臉色有異,一回頭,見自己等了又等、盼了又盼的父親不知什麼時候已悄悄地站在背後,嚇了一大跳,又驚喜又慚愧地垂下了頭,說不出一句話來。

當天,玉英的先生拿了大繩子將較高的衣櫃、碗櫥等物件在大梁上縛住,更在屋前屋後補強防震的安全措施。不過,由於餘震依舊持續著,一家人整個星期都在惶惶不安中度過。不過,此後玉英的先生由布袋回來家裏的次數增加了;以前只有週末回來相聚,大地震後自己覺得不應該那麼不負責任,把六個小孩都丟給玉英一個人帶,因此不管工作再忙再累,每週三下班後都會想辦法趕回來,星期四一大早再回布袋上班。

▍兒時回憶

關於地震,玉英有許多次深刻的印象。小時候,她的家住在朴子的嘉東路,有一次的大地震就發生在宣戰前後,也是個冬天的晚上。那個年代一方面為了省電,一方面也沒有什麼消遣娛樂,家家戶戶都很早睡,她跟姊姊睡在木造建築的二樓同一間。半夜裏,突如其來的地震把五斗櫃上面的東西及抽屜都搖卸下來,姊姊嚇得慌了,一骨碌爬起來就往裏面衝去,玉英趕緊把她拉住,提醒她:「內將!內將!(日語,姊姊之意)往這邊走才對!」一邊把姊姊牽下樓。家人都已逃出屋外,跟鄰居們一起議論紛紛,形成一幅當時夜裏難得一見的熱鬧景象。

「小時候好命吶!那次地震,做為人子,只要跑出大門就好,哪裏需要為六個兒女的安危擔驚受怕!」玉英忍不住拿自己經歷過的大地震作比較。不過,玉英還記得那次大地震後的數星期餘震不斷,別說房屋被震垮的人無家可歸,即使居所完好未損,也沒人敢住在房子裡。自大地震當天晚上起,家家戶戶都把床板草蓆拿出來在門口打地鋪,稻草鋪一鋪,就幕天席地,露宿街頭了。

玉英說,對於還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來說,那可是個好玩的新鮮經驗。因為住在鬧區,整排房子都沒庭院,大家都睡在路邊。每到傍晚,時間一到,家家戶戶就得趕快把床板草席棉被等一應用品拿出來佔位子,天亮後再把席被等寢具收進去;動作慢的連路邊的位置都沒有,那就得往馬路中間睡了。

那時候,雖然遭逢戰時,物資匱乏,東西都是配給的。依當時日本人的作風,即使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仍要奮戰;因精神教育徹底,大家一致認為前線要緊,縱使物資有限,倒是沒人敢抱怨,並且還相當能苦中作樂。那時冬夜寒涼,露天睡臥又沒遮攔,大家都是穿著大衣、戴著帽子睡覺;一來防風雨,二來再有大地震也方便拔腿就跑。小孩子難得連晚上都有玩伴可以一起玩,把街道當戰場,玩得不亦樂乎;而大人們也難得有機會與街坊鄰居一起作息,忙完了就席地而坐說話聊天,另有一番患難與共、敦親睦鄰的和樂氣氛。

倒是這次的九二一集集地震,地動天搖造成嚴重災情,使得人人談震色變。玉英卻對地震的過程沒有特別的印象,因為,與她相攜相伴幾十年的老伴,在九二一前四天因肝疾離開人間,對玉英而言這才是錐心至痛。雖然先生在生病期間,玉英及兒孫將他照顧得很好,讓他了無遺憾地離開人世;然而,玉英還是頓時覺得人生很黯淡,沈溺在悲痛之中,對地震的反應相當麻木。

「還是爸爸走得好,這麼大的災難都能輕安自在,不必跑地震!」地震後,玉英的兒女這樣勸她。玉英當慈濟委員及志工多年,過去也常勸人遇到不如意事要「放下」;話雖如此,等真的輪到自己時,才知道要放下真的很不容易。

▍化小愛為大愛

幸好六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並隨她走入慈濟當委員、任榮董;此時不但在她身上發揮功能,也協助她在大慟之時,還能在震災的救難工作中發揮良能,讓她能勇敢地走出小我的傷痛,投入賑災的大愛中,使玉英頗覺安慰。

九二一前後正是暑熱的夏天,幸好殯儀館的冰庫沒停電;她先生的後事在慈濟師兄姊協助下一切妥當,已安排好九二六那天要火化。那天上午,玉英一到殯儀館,但見等待火化的棺木堆疊如山,原來是其他災區火葬場無法消化九二一地震罹難者屍體。她先生的遺體如期火化之後,她自己雖然心酸不捨,但看著眾多的九二一罹難者遺體及家屬們的悲愴,突然體會到,人生的悲歡離合一如四季更迭般自然,反而就較能接受先生往生的事實了。

女兒怕玉英在家觸景傷情,第二天起就安排她去大林醫院當志工,兩天後回到家裏又繼續去收善款,接著又去南投的大愛屋建築基地當志工,每次出勤就是兩日。幸虧慈濟的運行如天地般無日或止,玉英總有忙不完的好事可以做;而在做好事中,又可以有許多的體會。尤其是去助念時,自己雖然也跟著心酸,但拭去眼淚,她又在大愛與善行的循環中,勇敢地走了出來。

如今,玉英在短期間順利走出喪偶的悲痛後,看到先生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什麼也帶不走,她最深的體會是「感謝慈濟!」「還好,有慈濟!」反而感謝先生可以解除病痛,讓她得以自由自在的當志工,並感謝大家讓她有機會服務。在醫院當志工,她常勸年輕人珍惜現有的,尤其是過去有那麼多外國的醫生、傳教士來台奉獻,把一輩子的青春、生命都給了台灣,充分發揮大愛精神;事過境遷,希望大家別忘過去所受的恩惠。她也時時提醒子女,這次的九二一「震出了大愛來!」要體會為善競爭、「做就對了!」的道理,儘量搶好事做,才能令大愛循環不息。

回頁首

慈濟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