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長的話
當今面臨的挑戰與責任

2018年,在瑞士舉行的第48屆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政治經濟精英聚焦探討2018年全球面臨的前三大問題,第一個即是「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其次是衝突戰爭(Conflict/Wars),第三是貧富差距、社會階級等面向的不平等(Inequality)。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9年最新研究報告,若溫室氣體排放無法減緩,到了2100年,全球海平面可能升高2公尺,將造成近50個臺灣面積大的陸地淹沒,使1.87億人成為環境難民。在地球存亡的關鍵時刻,責無旁貸的我們,能做什麼?

2018年,慈濟投入環保第28年,在全球17個國家地區超過10萬位環保志工,在超過1萬個環保站及環保點,合計回收資源逾8萬公噸。許多環保志工都懷著救地球、分秒不空過的堅定信念,全年無休!臺灣農曆年前,家家戶戶都大掃除之際,環保志工們更不得閒、加緊調度增加回收車與人力,甚至從清早忙到入夜,務必讓年前湧出的大量垃圾分類回收,讓回收的寶特瓶變環保毛毯,在過去15年間,慈濟已送出超過一百萬條環保毛毯、溫暖援助41個國家地區的災民。

慈濟倡議全球認證

不但用行動愛地球,慈濟基金會更站上世界舞台宣說慈濟「清淨在源頭」的環保理念、「與地球共生息」的意義。

2018年12月,慈濟參加波蘭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4,短短兩周舉辦十場記者會,與197個國家呼籲減碳、力倡蔬食,會場中許多人眼見寶特瓶竟能抽紗、紡織成高級衣物及毛毯,剪下來的碎布可做成防紫外線太陽眼鏡等,都感到不可思議!

恆持初衷,讓慈濟基金會美國總會在2019年1月9日正式成為聯合國環境署觀察員,可出席各項重要會議,並與國際環保專業人士連結與交流。慈濟的環保倡議接軌國際;人道援助58國家地區、無分國家與宗教的精神,更獲聯合國各部門推薦,代表佛教,成為聯合國信仰組織評議會(2018年9月21日成立)17個評議委員之一。

優化內控稽核 誠信資訊公開

在臺灣,2019年2月財團法人法公告施行,推促財團法人組織的完善運作,明定在內控稽核、內部治理、財務管理以及資訊公開等的原則與規範。這是我們樂見的方向、亦是慈濟努力的目標。

慈濟於2015年開始推動內部控制與稽核制度,優化內控流程,並推動內部稽核,提升行政管理效能;2018年,12大類循環內控文件、作業辦法完整彙於慈濟法規檢索系統;並進行內控種子及內稽人才養成,為組織優化及永續經營建立堅固根基。

「誠正信實」是證嚴法師所教、慈濟志業同仁所奉行的圭臬。如何更即時、友善的把資訊公開推送,慈濟始終不斷自我鞭策。

2018至2019年,慈濟為資訊公開,推動專案包括:
1、年報詳實清晰:架構綱目簡明、圖表清晰、收支數據明確、項目成效完整的年報,即時上網公告。
2、多樣影響力刊物:出版全臺慈善機構第一本中英文並行《2016-2017年度永續報告書》、印行《全方位守護弱勢家庭—慈濟慈善折頁》。
3、多元e化快訊:強化慈濟Line公眾帳號七大功能(最新訊息、臺灣慈善、國際慈善、上人開示、隨喜捐款、報名志工、邀請好友)、臉書粉專、慈濟官網等多元e化平台。在不久的未來,在安侯建業(KPMG)的輔導下,我們更將透過慈濟社會價值影響力評估(SROI,即社會投資報酬率),將志工的愛心價值、慈濟的人文智慧相應的社會效益與影響力,具體的評估、統計、認證及公佈。

慈善願力守護全球

回顧臺灣,自從20年前921大地震過後,慈濟承擔重建51所中小學希望工程,自此關注臺灣的校園建築安全,近年來更推出「減災希望工程」,為偏鄉危險校舍進行重建,至今已完成21所中小學改建,2019年還有5所援建工程進行中。我們守護臺灣弱勢家庭,每個月關懷逾2萬3千戶家庭,改善經濟、居住環境、提供教育或醫療等長期補助。還有臺灣花蓮0206大地震、8月雲嘉南大水災、普悠瑪出軌意外等,我們也都即刻進行急難賑災,膚慰災民。

瞭望國際,全球難民超過6800萬人,慈濟人在土耳其、約旦、塞爾維亞、泰國等地,慈善援助、食物供餐、醫療義診、建校助學、職訓等,扶助近百萬難民,讓他們安頓身心。還有在緬甸水患後搶救世界糧倉、墨西哥地震後重建學校、非洲八國長期扶困援助等,我們期待將每一份善心願力,都能普及全球,讓世界看見臺灣愛心的光芒,見證人性的美善!

無以衡量的安定力量

慈濟基金會2018年業務執行成果暨收支報告書,詳實刊載年度全球慈善行動力,包括收支明細、臺灣慈善服務項目與成果,詳書慈濟在臺灣為長者、為孤幼、為弱勢、為急難……面向多、力度深的慈善救助與福利服務;以及海外慈善服務成果、慈濟倡議接軌國際平台。回顧2018年,臺灣慈濟志工總動員逾一千八百萬人次,無償、自費地無私付出,所奉獻的經濟價值,卻不在財務報表上顯示的,超過新臺幣116億元,服務/受益超過三千萬人次,為社會帶來無以衡量的安定力量。

竭誠歡迎您展閱指導,邀請您深度了解慈濟在2018年,緣起臺灣、愛拓天下的步履與用心。在2019年,我們更需要您一份支持,讓慈悲力量,深耕在臺灣,遍撒在全球。

 

社區健康促進關懷

 

慈濟人醫會是結合慈濟醫療志業與來自全省各醫療院所的醫護人員,讓有愛心、想回饋社會的醫護人員得以貢獻所長,也讓醫療網絡延伸到各個需要的地方。

從定期、定時、定點巡迴在臺灣醫療資源缺乏偏鄉部落,針對高齡、獨居之長者同步貼心居家往診;也為寒士、新移工及漁民舉辦健康篩檢活動,更為就診不便的身心障殘人士、植物人、教養機構等提供口腔保健等健康照護服務。為社區社區據點長者則提供健康促進、醫療諮詢及衛教等服務,守護身心健康。2018年於臺灣,服務426場次,29,538人次受益,醫護動員人次7,061,志工動員人次12,892。

 

外籍移工健檢「週日醫院」上場

 

臺灣開放外籍移工二十餘年,2018年底,移工人數突破七十萬,亦即每三十四人就有一位是外籍移工。

其中,約二十多萬人從事機構照護、家庭看護工,是臺灣長照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

103年起,慈濟人醫會開始關懷外籍移工族群,在移工聚集的臺北二二八公園、聖多福天主堂,不定期義診;104年北市勞工局、健保局提供協助,再透過廣播電臺宣導,慈濟固定在臺北車站每兩個月舉辦「臺北市外籍勞工健康關懷暨愛灑人間活動」,已經邁入第十五年頭。而今,在新北市、桃園市、南投縣、高屏等地區,均有人醫會的外籍移工義診足跡。

其中,新北市勞工局結合慈濟人醫會,配合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重要慶典,在新北市市府廣場每年舉行四場移工健診;在屏東東港與漁工人數最多的高雄前鎮漁港,人醫會也提供義診與衛教,守護這群異鄉討海人。

假日的健檢活動,設備宛如小型醫院般齊備;累積多來的經驗,牙科、眼科、骨科、中醫科、家醫科,及掛號處、量血壓及體重,從動線到檢查設備規劃完整。處處可見醫護及志工的盡心盡力,用「愛」串起健診的每個環節,盡心盡力守護這群異鄉人身心,將他們疼入心。

 

 

特殊牙科照護「行動診所」專業服務

 

定期前往各地創世基金會及養護機構為長期臥床的植物人提供洗牙服務等,是慈濟人醫會的重點服務之一。

自2016年起,人醫會每年兩次為臺東創世基金會、慎修養護中心進行牙醫義診。今年11月17~18日再次前往,為臥床及行動不便的住民維護口腔健康、也預防疾病發生。

創世基金會住民多為植物人、或是失能臥床者,而慎修養護中心則以身心障礙長者為主,兩天共診療165床病患。創世基金會臺東分院院長王玉鳳回憶,願意往診的牙醫不易尋得,只有慈濟人醫會願意承擔,且經驗豐富,兩年來、五次的義診,不辭辛勞、耐心的為每一位患者看診,院生的口腔健康已見明顯改善。

 

 

學校健康關懷「防毒軟體」裝腦袋

 

慈濟志工高美月老師,以孩子們最熟悉的「白雪公主」故事引進毒蘋果故事引入吸毒防毒的議題,吸引孩子聚精會神地聽講。然後告訴孩子,「不要就是不藥,無毒有我,預防勝於治療。」表示學習知識要有好奇心,但對毒品及來路不明東西,反而就要有戒心,懂得說「不」,請大家準備好一起將防毒軟體裝入腦袋裡。

位處偏鄉的茄荖國小,校長石玲惠表示,校內很多是弱勢、外配家庭的孩子。在三不管地帶毒品讓人容易氾濫,且有些家長本身就有毒品的問題,孩子無可奈何地看著家長在面前吸毒、遭勒戒,造成心靈的混亂。她語重心長地說,校園裡有些家長吸毒後常會痛打孩子,憤怒累積在無辜孩子心中,因此師長要更用心,避免孩童受誘惑或心靈受創。因此,校園中提供多元學習,鼓勵學生放學後加入課後輔導,結合社區志工一起陪伴孩子,在「正念減壓情緒管理」下,開辦武術、陶笛、籃球等等,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肯定孩子的價值。而為了守護孩子們的天真純樸,慈濟志工也成為教育關懷的重要支持力。

 

 

慈善展覽教育

 

慈善美展

 

當生命被困住,掙脫不開,什麼是他們再躍起的動力?

慈濟在長年關懷陪伴弱勢家庭的過程中,發現人人心中都有一塊美麗的瑰石,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呈現著生命的美麗,那是無價的生命寶典!

除了鼓勵書畫出生命的故事,慈濟提供展演空間,邀請社區民眾一起來感受這股勇敢的生命力量,傳遞正向能量。

 

 

九十歲榮民爺爺練筆力

九十歲老榮民劉伯伯也有畫作展出,將人生經歷化作筆力。

平日煮飯、洗衣等生活一切都自己打理,兩年前,住家屋頂因梅姬颱風受毀壞,志工幫忙清理並修繕。互動中,伯伯與志工成為忘年之交,他告訴志工,他每天練書法,靜心養氣。以回收的舊報紙、日曆取代昂貴宣紙,將記憶中早年走過大時代戰亂的歷史事件躍然紙上,蒼勁豪邁之筆觸,令人驚豔。

 

 

喜歡「美力」畫風溫暖

鞠同學來自單親家庭,父親罹病、奶奶中風,八年來,慈濟給予生活補助與獎助學金,幫修住屋,她點滴感動在心。

鞠同學畫作繽紛明亮,「感謝慈濟,讓我像行駛大海的帆船,找到岸;感謝師公上人給我這個大平臺散播溫暖!」她說:「希望自己像太陽一樣,走到哪裡,亮到哪裡,溫暖到哪裡!」

 

 

父罹癌大愛為依靠

十二年前爸爸罹患舌癌,生活重擔落在媽媽身上,但生活困境未讓鍾同學姊妹喪志,反而更自力學習。

媽媽說:「這一生坎坷,還好遇到許多貴人幫忙,尤其慈濟長期的關懷及陪伴,才能讓鍾同學順利考上理想的國中,繼續學習繪畫,希望這一份愛能延續她的善心,也去幫助他人。」鍾同學表示畫中的傘,代表背後的依靠,也就是慈濟的大愛精神,而牽手代表師姑那雙永不放棄、充滿愛的能量之手。

 

 

「遇見幸福」音樂會

 

生命,或許有艱辛磨難;但無私的愛,讓善緣相繫。

「遇見幸福」感恩音樂會,是透過個案才藝表演,以音樂交流饗宴,一起譜出美善幸福樂章,慈濟人尋聲救苦,慰藉相扶,共同懷抱感恩、尊重、愛的心情,鼓舞學子,逆風飛翔。

就讀國中二年級的王同學,年幼時,父親離家而去,母親也因心臟病而早逝,從那時起,覺得自己似乎永遠與幸福絕緣。然而,由外婆扶養的她,並沒因此而叛逆,反而更加認真努力。她獲得家人與社會各界的幫助,並不放棄自己學琵琶的興趣,在小學的最後一年,獲得了全國音樂比賽苗栗縣初賽國小組獨奏的優勝。長期關懷陪伴的慈濟志工黃長齡表示,王同學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更樂見她在音樂裡找到自信,肯定自己。

 

 

46歲,住在員林地區的連先生,洗腎多年,加上「小中風」,影響右手靈活度,也無法工作。但是即使經濟困窘,他還是保有樂觀、正向的心,陪伴三年多的慈濟志工鍾依玲說:「連先生茹素多年、極為善良純樸,更重要的是,他有著喜歡幫助人的善心,不僅能盡自己所學,時常到安養院做公益,用樂器帶給老人家歡樂。」連先生努力考取街頭藝人執照,也因音樂,認識一些同好,現組一團「無私樂團」,成員各有專長電子琴、吉他、電吉他、歌唱等,用樂音散播愛。

 

 

臺日韓三國社會福利國際會議交流長照推動

 

為了解及分享學習臺灣、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近年來的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發展經驗,慈濟在社團法人國際社會福利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的邀請,參與辦理以「臺日韓當前社會福利議題」為主題的社會福利會議,探討臺灣、日本、韓國三個國家目前所面臨及關注的重要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議題,包括我們共同的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問題等等。

透過本次會議之交流機會,與日本、韓國進行討論,並交流彼此之政策規劃與實務執行經驗,一方面拓展國際關係網絡與視野,二方面藉此提供未來相關政策發展之參考,並在社會工作者以及弱勢群體的權益倡導上發揮更顯著的作用,以促進社會工作專業之發展,促進社會扶助之成效。

 

 

靜思堂導覽見證跨國際種族的愛

 

9月25日來自全球二十一個國家地區的六百七十三位醫護人員,參與在花蓮靜思堂舉行的「2018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並安排靜思堂博覽會導覽,了解慈濟慈善足跡。

來到「回眸來時路」這一站,看到慈濟功德會草創時,上人與弟子的清貧生活,尤其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時,來自澳洲伊拉克籍的Hala Dawood醫生就說:「真的很難想像慈濟能夠從竹筒歲月的日存五毛錢,變成今天這麼大的規模,I am so surprised by the compassion and love that have been given to all people in need around the world,(我很讚歎你們給予全人類的慈悲與愛)。」

在看慈濟在各地援建的大愛村,來自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學員Carina Quintanaru.就說到:「Tzu Chi has gone around the world.How much love and compassion they have for human beings, regardless of religion or race.(慈濟人在世界不同的角落,不分種族、宗教給予人類愛與慈悲),沒想到慈濟在建設大愛村時候皆能尊重當地的種族信仰,這真的著實不易,不會為了援建就要強迫災民接受慈濟的信仰,真的不簡單。」

來自馬來西亞的學員陳泳真(Tan Shu Zhen)表示:「第一次來到臺灣,來到慈濟感到非常震撼,看到慈濟一路走來很辛苦、很困難,還能堅持下去,所以讓我學到要如何慈悲、如何愛眾生。

 

 

終身學習成果展精彩無比

 

志玄文教基金會高雄終身學習教育中心十周年靜態成果展暨動態表演活動,3日(六)上午9點舉行開展儀式,靜態「人文藝術生活饗宴」於高雄靜思堂1樓展出,11日(日)同時間則於靜思堂和敬廳舉辦動態「十年有成精彩無比」成果演出。

學員們將分享他們的學習歷程與創作故事,花藝、書畫、陶藝、植栽文創、創意手作、美學藝術等琳琅滿目,讓民眾細細品嚐。而師生合體共同表現,以茶花暖心、以琴聲慰靈、以健康有氧活絡筋骨,還有天真可愛的孩子表演柔化您的笑容,精彩熱情而熱鬧。

 

 

社區機構關懷

 

我們透過關懷計畫、公益採購、物資及經費支助等方式進行機構連結合作與關懷,2018年合計47,047人次志工投入,171,993人次受益。

 

 

公益合作 重建生活

 

透過公益合作,協助視障者重返社會、職場,活出生命價值,慈濟補助臺灣盲人重建院開辦丙級按摩養成班,至2018年已邁入第三年。十六位學員中,除一位因癲癇頻繁發作,於八月退訓,其餘十五位全數順利考取丙級按摩證照,同年12月,十五位學員全數找到工作,就業率百分之百。重建院對慈濟人文關懷活動十分肯定,除增進學員學習的自信心,遇到逆境,也會有較正向的思考,透過與志工分享生活點滴,心情較為平穩,學員的談話中,也多了很多的「感恩」。

2018年除了「生活重建」與「職業重建」,並結合臺北慈濟醫院支援院方感染管控課程及實習場域,慈濟志工並定期入班帶動陪伴,也透過生命教育講座,社區融合學習、晚自習陪讀...等,激勵中途視障者,不畏困境所打倒。例如:許豈逢師兄、李宥甄師姊分享在原本幸福的五子登科時,師兄因突如其來的車禍致脊髓損傷,成為本會照顧戶;夫妻二人不放棄人生與希望,成為電台主持人,並培訓受證,成為能夠幫助別人的人,翻轉人生的故事也感動了學員。除此,志工也一起陪伴適應社區與實習,學員在志工陪伴下搭公車、參訪故宮文物等,九到十一月安排實習課程,讓學員體會不同職業別的身體狀況。結業後,志工留下學員的聯絡方式,持續關懷職場工作情形。

 

 

學員石先生現於臺北市任按摩師,順利入住板橋社會住宅,生活安定,他說:「發現了自己,有了腦瘤以後,在治療的過程當中,卻發覺我的視力,也隨著一點一滴的受損,成為視障人士之後,我們會有很多心理壓力,還沒到重建院前失明一年多的期間,是慈濟協助生活補助,來到重建院,已經走在成功的路上,從失望、絕望,然後到有希望,然後更有愈來愈多的盼望,我覺得不管是從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從這些慈濟志工,給我們的鼓勵跟信心,讓我們一步一步的腳步,愈跨愈穩,然後愈來愈能夠找到自己的未來。」

委昇則是因為青光眼,視力逐漸模糊,二年前辭去做廚具的工作,到重建院學習第二專長。他感恩志工,在學習期間每個月都到重建院關懷互動,邀請講師分享,印象深刻的,因為車禍造成重度癱瘓的許豈逢師兄的故事,激勵自己勇敢面對人生。經過不斷的練習,委昇順利取得專業證照,有能力照顧家人,也重新與社會接軌。

 

 

大樓援建 提升照護品質

 

臺東仁愛之家為非營利養護機構,照護對象以縣府轉介的獨居、低收入或身心障礙長者為主,近年來照護長者漸增,既有空間已不敷使用,於是向慈濟提出援建新大樓的需求。慈濟幾經場勘後,決議為其興建一棟包含養護床位、員工宿舍、日照中心等空間的三層樓建築,並於1月8日舉行新建工程動土典禮暨歲末感恩會,2019年6月30日完工啟用。

除了硬體援建、慈濟志工定期走入仁愛之家,長期陪伴無依長者已近9年。「老年生活,不是人生的下坡路,只要用心的陪伴與關懷,讓長者感受到自己在現實社會的存在與活力,一樣可以揮灑出美麗的人生風景。」因此規劃「長者GOGO樂」活動,陪伴20餘位行動不便的長者,前往大賣場採買食物及飲品,長者感受購物樂,也能與人群多接觸、互動,倍感尊嚴與自信。

「最好的安養院就是每個人的家」,要讓長者在家人照顧下安養天年,所以慈濟不建安養院。為仁愛之家援建新大樓,在於其創建近一甲子,始終秉持慈善的宗旨,即使資源匱乏,仍能盡心力照護弱勢,延續、擴大這份愛。

 

 

營養支持 健康成長

 

位於臺東「海山扶兒家園」,共安置四十位院童,收容對象為二至十八歲之保護性或非行個案兒童及少年。家園募款困難,顧及園生皆處於成長重要階段,慈濟自2017年2月起,提供家園每月點心費用補助,讓園生在三餐之外,有點心及水果補充營養。

統計2018年1月~12月孩子的身高體重變化,在紀錄上都能看到成長5-15公分,體重亦都有增加,許多成長發育的孩子在晚上十點過後,不再感到飢餓,或如未安置前,常會餓著睡覺。最重要的,讓他們家園裡也能享有「家」呵護與照顧。

 

 

醫療耗材支助 關愛同步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關愛之家中和成人部,服務對象為愛滋感染者、外籍落難人士及勞工之中途收容。所收容對象重症患者多,醫療耗材需求大,機構募款不易,為讓住民能有較好的醫療照護與品質,三年多來,慈濟持續補助醫療耗材,如尿布、看護墊、特殊奶粉、鼻胃管、安素等等費用,守護這群需要幫助的人。

 

 

監獄關懷 引導向善

 

不忍許多人一念偏差,誤了一生,慈濟人走入全臺各地的監獄,去帶動這一群誤入歧途的收容人,希望藉由行善、行孝的引導,啟發他們重返人人本具的善良本性。

1989年起,慈濟人開始投入矯正機構關懷,至今已近30年,在全臺五十餘所矯正機關,包括監獄、看守所、戒治所、少年輔育院、少年觀護所等,慈濟人走入二十多間矯正機關關懷收容人,透過讀書會、分享慈善經驗、自我人生的改變歷程,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影片、故事、實例、演繹來鼓勵鐵窗內的同學們,同時,鼓勵他們寫信回家與親人互動。尤其收容人因擔憂父母病苦無依,常感焦躁不安又無能為力,經由書信往返的抒發與了解後,志工會視需求親探家人,針對實際狀況提供生活協助,希望收容人在獄中安心服刑,未來願洗心革面翻轉人生。

受刑人翁先生說:「謝謝師兄師姊的用心,讀書會活潑生動,對我們有很大啟發,很感動你們每次上課的付出與努力,以前其他團體來上課,我都偷偷睡覺,而慈濟志工來上課,我從未睡覺,反而是很專注每一分鐘,很期待慈濟下次的到來。」

「想要戒毒品,只想戒,夠嗎?」嘉義慈濟志工定期到嘉義看守所關懷,9月5日邀請慈濟志工蔡天勝、彭隆建和林朝清用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如何走出毒海。而志工彭隆建歷經佛法薰習,更明白指出要克服逆境,就要投入善的環境。

慈濟志工走入宜蘭女子監獄關懷,除了輔導受刑人使其人生步入正軌,並了解其家庭狀況,提供必要的協助。

 

 

機構關懷 社區一家親

 

南投竹山慈濟志工到康能安養院進行關懷已超過十年的時間,2018年12月21日慈濟志工與希望工程學校竹山國小合作,共同走入社區進行機構歲末祝福與關懷,此次還特別結合幼女童軍落實社區服務。

竹山國小鄒庚辛校長表示,童軍的精神在服務、助人與日行一善,希望透過社區服務,學習慈濟志工的無私奉獻精神,將來孩子長大後也可以回饋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學校長期與慈濟合作推動人文教育,著重在生活的實踐,期待培養出健全的公民特質。

2017年竹山國小的師生到安養院關懷,發現長者喝茶的茶杯擺放在輪椅上很不方便,2018年特別應用行動學習課程,結合載具、ipad、xmind等,由師生共同討論研發出客製化杯架,再利用資訊課程的tinkercad軟體印出杯架,藉由此次歲末祝福的機會一起與慈濟志工將杯架送到長者手中,希望透過這個行動研發,改善他們的生活。

康能安養院徐主任表示,感恩小朋友這麼用心、貼心的設計,讓老人家方便使用茶水,同時也希望未來可以量產。此外,對於慈濟志工及竹山國小在歲末時前來關懷互動,也讓院內的老人家們倍感溫暖。慈濟志工長時間定期關懷社區中的安養機構,無不就是希望能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以「社區族群化」為目標,帶動社區志工,關懷社區老人長者,落實「社區一家親」的理念。

 

 

易地而處感受深 視病如親盡心力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科系包括大學、五專部共有689位獎助學生,學費及生活費都由大眾捐款而來,為此學生利用寒假擔任志願服務工作,有人到榮民之家關懷老人、也有學生下田當農業志工,學習「易地而處」換位思考,培養擔任護理人員最重要的「同理心」。

年僅十五歲的五專護理科一年級黃雁敏,她第一次走進花蓮榮民之家,陪伴七十多歲的榮民爺爺、跟他們相處,連走上前攙扶都顯得怯生生。黃雁敏分享,起初真的完全不知所措,直到和志工們一起哼唱老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爺爺們才注意到她們,氣氛才活絡起來。她說,以後她就會知道先站在對方立場,想想對方的興趣與心情,往後到醫院實習,才知道怎麼跟年長的病人互動。

護理系一年級學生江宜庭說,雖然聽不大懂榮民爺爺的口音,但是她發現只要靜靜的陪伴傾聽,他們就很開心了;護理系大一生林郁萱也說,體諒阿公們年老動作不靈活,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人,因為寒假的經驗,才真的第一次經驗到「視病如親」的心情。

 

 

社區弱勢族群關懷

 

大時代的轉輪不停,生活的步調、社區的發展、人口的生態亦隨之遷變,本會因應社會需求,針對不同族群、不同社會議題,同步規劃不同服務方案,期能在社區營造幸福的關懷力量。

在鄉偏鄉地區,則與社區組織部落結合,在部落推動「以茶代酒」健康促進、部落教室、青少年文康活動、生計產業復興、期待營造健康、安全、有生計機會之社會環境。

在社區,街友、新住民、新移工等等都是關懷的對象,我們走入醫療較為缺乏的地區,進行義診、往診關懷健康,也與社區內社福機構合作,一起陪伴社區營造自主、幸福、永續社區。

 

 

新移民關懷 增補家庭功能

 

「小時候曾覺得我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子?自從遇到慈濟志工後才覺得,我是最幸福的那一個。」小珍(化名)的媽媽從印尼嫁來臺灣,十多年未與印尼娘家聯繫,家人擔憂她的安危,2010年由小珍阿姨向香港慈濟分會求助,透過志工的訪查在新竹新埔找到一家人。

訪視過程中,發放家庭所需的生活物資外,小珍升上國中後,成績明顯下滑,因此邀約擔任電子工程師的慈濟志工吳錦長為他義務課輔。除了加強課業輔導外,吳錦長也將自身學習的秘訣與經驗跟小珍分享,「老師教我將重點寫在便條或海報紙上,黏在家裡四處或用磁鐵貼在冰箱上,走過去、走回來都會提醒一下,散步、走路時,口袋小抄背一下,睡覺前回想,不清楚就再翻一遍忘掉的部分。」

善用瑣碎時間,落實老師的指導,老師的用心,小珍點滴在心懷,而小珍的努力也獲得慈濟新芽獎學金的肯定,不僅讓她在課業上重新建立自信,並多了勇氣面對生活的考驗。

 

 

青少年文康 凝聚偏鄉動力

 

由村民及青少年共同成立籃球隊、足球隊及壘球隊,帶動偏鄉村民以運動風氣,強健身心健康,同時也是社區的愛心服務隊,在社區協助清掃、關懷老人,2018年在秀林鄉景美村、文蘭村、秀林村、萬榮鄉紅葉村帶動,共766人次參與。

在花蓮的秀林鄉景美村的小太陽學堂,參與課輔之原民小朋友,於課餘還能打籃球,培養健康體能、團隊互助力,同時也更能專注學習。而於加灣社區,鄉體育會的壘球隊響應社會公益,主動發起居家、社區、部落內環境品質維護,改善環境整潔,清掃社區雜亂處、鄉道,並將清掃垃圾做分類,共同守護家園。

在紅葉村,部落青年創立的自發性公益活動,喜愛音樂的鄰居「都桑(dosan)」一家人搬遷至「甘霖(lougkin)」,為活絡部落發展,創立「部落客回娘家」,擁有原住民舞蹈才藝的孩子們,有一個舞台能展現活力。過年期間,族人放下酒杯,規劃籃球比賽、舉辦音樂會,讓每一位遠在他鄉辛苦打拼的族人,返鄉期間,感受到家鄉原有的熱情及動力,凝聚族人情感。

 

 

穩定生計 活化原鄉農地

 

2013年,慈濟開始在偏鄉推動「生計營造」,其中之一是「活化農地成為穩定生計」。

在花蓮,有最乾淨的土地,最潔淨的水資源,最清新的空氣,但荒蕪廢棄的農地也不少。從秀林鄉起步,逐步推動至萬榮鄉、光復鄉、豐濱鄉,以友善耕作活化農地的方式,帶動成立「友善耕作雜糧產銷班」。除了愛護大地,堅持帶動友善耕作,無農藥、無化肥,獲得農友的響應,同時,依各鄉的特色,協助進行經濟作物的栽種、連結契作,網路行銷,並連結到各地的消費合作社。包含萬榮鄉的油藤,光復鄉的紅藜、蕎麥等。

農友也從每月定期的交流與學習中,彼此鼓勵,堅持友善大地的農作,在穩定收入之餘,希望能接引新世代,讓青農返鄉,萬榮鄉莊程廷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從臺大研究所畢業後,返鄉投入做農,以自然農法、友善耕作理念為大地造福,並傳承。

 

 

扶植在地小農落實社會責任
透過產學合作,慈濟大學以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在地連結」為核心,並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問題。以「強化區域產學鏈結,協助在地產業發展及升級」、「促進區域資源整合,協助城鄉教育發展」、「落實學校社會責任,引動師生參與社會創新」、「促進人才培育及活絡在地學習、就業與創業」為策略。

慈大獲得補助的「銀髮樂活,長照產業之深耕與培力」計畫,希望能夠建立一個以功能回復為導向的長者樂活社區健康服務模式,共同促進在地長照產業聚落、社區在地成功老化文化之創新發展。

「食在永續-綠色在地公民經濟推動計畫」,以「食」為主題整合在地生產與消費端的99%在地公民經濟,結合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等三所大學、共七門課程,以「食」為主軸,串穿「節能減碳」、「循環經濟」、「參與保障」及「在地農業」四個面向,課程分為「生產端」及「消費端」課群構成在地循環的綠色經濟,以達成環境及經濟永續。

由教育部主辦、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USR)策劃「第一屆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2018年7月28-29日),以「希望所在」(H.O.P.E.)為主題,共五十所大專校院、九十三件作品參展,吸引近萬人次參觀。

慈濟科技大學以獲補助的「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計畫,和「農情覓藝加值東臺灣」計畫進行參展,展現的海報和研發產品,紅藜茶、蟲草餅乾、乳液詢問度更是百分百;其中,「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計畫打敗眾多競爭對手,拿下「最佳實踐獎」,更是東臺灣唯一獲獎的大專院校。會」(2018年7月28-29日),以「希望所在」(H.O.P.E.)為主題,共五十所大專校院、九十三件作品參展,吸引近萬人次參觀。

慈濟科技大學以獲補助的「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計畫,和「農情覓藝加值東臺灣」計畫進行參展,展現的海報和研發產品,紅藜茶、蟲草餅乾、乳液詢問度更是百分百;其中,「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計畫打敗眾多競爭對手,拿下「最佳實踐獎」,更是東臺灣唯一獲獎的大專院校。

 

 

健康促進 原鄉以茶代酒

 

原鄉要扶貧脫困,要先解決酒害的問題。原鄉酗酒有四大害,經濟力降低、健康問題、家暴問題、酒駕意外等。爰此,100年起,以「原鄉以茶代酒健康促進方案」持續在花東部落推動,辦理逾250場宣導活動,逾萬人參與,並進一步在部落成立「茶友會」,以節制飲酒、健康生活,在當地形成一股正向力量。

古風部落茶友會志工廖明輝,曾有酗酒習慣,以前痛風嚴重,「以茶代酒」之後,不僅改善身體健康,現在天天到社區老人關懷站報到,快樂服務。

 

 

街友關懷 即時送暖

 

2015年街友關懷時,志工在公園遇見避寒的翁先生,為他送上熱食、禦寒小毯,也因此改變了他的人生。早年的他,菸酒賭博樣樣來,身體變差了,更因罹患猛爆性肝炎,徘徊生死邊緣。因為無法工作,斷了收入,白天就窩在公園的土地公廟,晚上睡在廟旁一輛廢棄的廂型車裡。

知道這樣的狀況後,慈濟提供醫療補助,同時協助租屋及生活費用,安頓身心。4年來的陪伴,也鼓勵他到環保站做志工,發揮生命良能,翁先生說,「每天醒來做環保已成為生活目標;做環保,讓我生活過得很充實,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慈濟街友關懷,包含提供禦寒物資、熱食、生活物資及義診服務、健康諮詢等等。在平日,結合慈濟人醫會、人安基金會等進行義診服務,2018年合計舉辦59場,1,848人次受益。而在寒流來襲的日子裡,「以天為幕、以地為席」的街友們最能感受這冷颼颼的苦,志工打包禦寒衣物與物資同步送溫暖,而街角、地下道、高架橋下、車站等處都是關懷的所在,讓他們感受社會的關懷。

街友關懷重點記事:
1月7日新北市蘆洲區慈濟志工六十多人分別前往中原公園、永康公園等地,為街友致送冬季禦寒物資及麵包。
1月9日慈濟人醫會與臺中慈濟醫院醫護人員、志工,前往臺中火車站地下道關懷街友,除提供薑茶、熱食、衣物、暖暖包等禦寒物資,並檢視他們的健康狀況。
2月1日新北市政府於三重區光興市民活動中心舉辦街友春節圍爐活動,慈濟志工獲邀參與,並為街友發放生活物資及禦寒外套。
4月14日慈濟人醫會於人安基金會臺中平安站舉辦每月例行義診,為街友提供內科、外科、牙科、皮膚科及骨科診療。
5月12日臺北慈濟醫院醫護團隊與慈濟志工,前往臺北市遊民收容中心關懷街友,提供健康諮詢並舉辦浴佛祈福會。
5月15日於人安基金會桃園平安站,舉辦每月例行義診服務;慈濟志工亦安排浴佛活動,邀請街友一同參與。
12月6日中山醫學大學慈青社發起街友寒冬送暖活動,於市場募集青菜,製成一百份素便當,再邀約中興、靜宜及中國醫藥大學的慈青及青年志工,一行二十二人在慈濟志工陪伴下,前往臺中市街友關懷協會,為街友供餐。
12月31日臺中慈濟醫院醫護人員及慈濟志工一行三十多人,至臺中市西區中興停車場探訪街友,送上薑茶、熱食及痠痛貼布,並關懷他們的健康狀況。

 

 

社區長照推動

 

1996年,慈濟第一個慈善個案,林曾老太太就是社區裡的獨居長者,我們「長期照顧」,陪伴她度過舒適的晚年。那時的關懷,就如現在的名詞「長照」,因為有病,醫師到家裡往診;髒了,慈濟人幫她洗澡;生活有困,補貼生活費用,三餐送餐,送熱食;類似這樣孤老無依的慈善個案,都是以這樣的模式去幫助。

關懷「貧、病、孤老」,我們五十多年始終如一。當二十年前,長者們「孤獨死」的情況出現,證嚴法師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這個警訊,特別是強調關懷要社區化,將周遭的鄰居當作親人彼此照應。1998年,本會參與臺北市及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獨居長者關懷方案,長期關注獨居長者生活情形,迄今二十年不輟。隨著臺灣小家庭的趨勢,獨居將成為未來老年人口的居住常態,這也意味著獨居老人必然會落入貧病的弱勢族群,更需要關注他們心靈的寂寞與憂鬱。

2018年,除了持續的個案關懷、獨居長者專案之外,並協助輔導「以在地人服務在地長者」,回應社會需求與政府長照政策,藉此凝聚社區發揮互相扶持、關懷機制,減緩長者老化。同時,倡議「壽量寶藏」之理念,發揮「老有所用」的生命價值,也讓老來生活更有尊嚴、有品質,合計動員志工102,108人次,1,062,582人次受益。

 

 

老人防跌 居家安全改善

 

跌倒看似小事,但對老人家來說,卻是動輒關係到生死的大事。且居家環境缺少無障礙設施,影響獨居長者自理能力、社會互動、生活品質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六十五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名就是跌倒。平均每五名長者中,就有一人曾經跌倒過。不少老人家想要節省電費,即使室內昏暗也不願開燈,卻容易導致意外產生。

簡單的環境修繕,是預防性的慈善,能減少因故失能而產生的大量社福資源需求,種種以此衍生出的醫藥、輔具、看護、安置等費用,皆是非常昂貴的長照支出。

從2013年3月開始,志工們在定期訪視時,會特別注意長者的居住環境與身體狀況,在獲得長輩同意後裝設安全設施,並且全額補助,並參考慈院醫師的建議,推出了居家安全三寶:小夜燈、止滑墊以及防滑貼條;對於行動不便者,還會加裝扶手等無障礙設施,「老人防跌」對於乏人照料的獨居長者更為重要。2018年合計42戶。

 

 

 

二手輔具 平台共享

 

長者老化過程難免有輔具需求,輔具如果沒有整理,就把它丟掉,很可惜及浪費,如能讓它延續物命,再生利用,因此結合環保站回收輔具,建立輔具平台流通,媒合各地的愛心,每個月定期消毒重整,讓輔具煥然一新。提供弱勢家庭長者及身障者即時需要,發揮大妙用,2018年共送出625件。
照顧戶黃先生,小小的客廳就是一家四口的臥房,又因中風雙腳無法行走,也負擔不起病床,只能舖床墊臥躺在地,生活起居非常不便。經過訪視評估,慈濟志工送來二手的電動床,讓黃先生能有舒適的休養空間,創造好的復健環,同時教導減太太照顧的負擔。

 

 

獨居長者關懷 安心也安身

 

糖果奶奶86歲,重聽、駝背、右腳不良於行、心臟裝電池,獨居在租賃的小套房裡,只有簡單的一張床和養父的照片陪著她。又因存款用盡,就在中山捷運站附近賣糖果維生,小攤車就是她全部的家當和她的希望。

雖然不時有善心人士金錢協助,亦有網路訊息或新聞傳播糖果奶奶需要幫助。志工知道老人家心裡孤單,有空就陪著她吃飯聊天,簡單地協助居家整理,陪伴奶奶就醫,讓她有個傾訴的對象,慢慢建立起信任關係,漸漸走入糖果奶奶的內心世界。

糖果奶奶常怨懟自己的人生坎坷命苦,抱怨養母未曾善待,因此志工分享靜思語「心開運轉福就來」,奶奶一字一字跟著唸,忘記了前一秒鐘還下意識的迴避著對方的祝福;唸完了,心開了,笑了。現在糖果奶奶將週一訂為「公休日」,跟著志工一起到環保站裡做環保,藉此鼓勵奶奶轉心念,也轉自己的命。

 

 

長照2.0推動 提升照護量能

 

因應高齡化社會,政府2017年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地人服務當地長者為了實現在地人服務當地長者,期能提升具長期照顧需求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慈濟也回應政府政策,因應高齡化社會,逐步設置「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複合型服務中心(B)」-「巷弄長照站(C)」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期建構綿密的照顧資源網絡,提供民眾整合、彈性,且具近便性的照顧服務。

 

社區關懷據點則是以在厝邊的服務為中心,發展可近、普及、有效的社區預防照護網絡,慈濟社區關懷據點,除回應回應社會需求與政府長照政策,提供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也秉持宗教慈善團體核心精神,讓老有所用、有尊嚴及有品質生活,並肯定生命價值,期待營造出祥和的社會。

 

慈濟靜思堂也是巷弄長照站巷弄長照站,希望在社區就能提供長者服務,就彷彿是長者的活動健康中心,慈濟在各地的靜思堂,就發揮了這個功能,讓長者能夠動心、動腦、動手,不要都是在家裡看電視,能夠走出來,來到靜思堂或環保站,讓長者之間互相互動,也給予長輩安全的的活動環境。

 

社區關懷據點是預防性慈善工作
結合慈濟醫療志業、教育志業及人醫會,為長者進行健康檢測,以早期發現問題及時治療,並透過健康保健知識、健康促進、帶給社區長者健康識能、保健常識及養生妙方,以預防失智失能、延緩老化。

 

不要別人來「長照」自己、付出己力去「長照」他人慈濟據點意義在於帶動社區年輕、健康的長者,來關懷照顧的長者;長者不是只等著被照顧、被服務,而是也能發揮良能,走入人群,去關懷更需要的年邁長者,在社區形成一股善的循環,創造「老年力」的價值。
慈濟環保站,也是社區關懷據站慈濟環保站,也能是健康維護站,不只是環保志工、也邀約社區據點長者都來加入,一起運動、一起動腦,讓健康與活力充滿在大街小巷!

 

 

社區關懷據點善效應 營造友善社區
藉由每週社區據點的關懷,用心陪伴關懷長者,同步讓長者們認識慈濟在全球一步一腳印的足跡,接引許多長者成為會員、投入社區志工等。在社區據點,他們重「心」找回對社會的熱忱,無私付出於社區鄰里,帶動社區親幫鄰,鄰幫親的友愛循環,營造「里仁為美」的友善社區。

 

笑開懷的鍾阿嬤,長期受憂鬱症所苦,她分享失眠二十多年,狀況一直無法改善,直到半年前由身心科醫師推薦,來到靜思堂據點上課,基督徒的她,卻在每天晚上十點禱告後馬上能入眠,五點多起床精神很好的去散步做運動,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在這裡發現有很多跟自己一樣年紀的人,身體狀況並沒比自己好,他們竟能如此快樂,她說:「我心念一轉跟著她們學習,自己變得好快樂喔!」

 

 

長者陳和鄉與先生在宜蘭外澳里租屋,一次散步時走進關懷據點,因而從活動找到生活樂趣,進而加入環保志工的行列,愈做愈歡喜,盡一分愛護地球的心力。

 

 

郁羚倆姊妹不忍送媽媽到安養院,所以用輪班的方式來照顧,彩雲媽媽即使身體有病痛也堅持到據點來看看大家。慈濟社區關懷據點給了照顧者一個喘息的空間,雖然嚴重失智的媽媽沒了語言,但依舊陪伴來動一動,慈濟人的愛感動她捐出竹筒。

 

 

瑞智樂活教育 跨領域整合

 

配合國家推動長照政策及校務發展中長程規劃,並延續教育部技職再造二期計畫,慈濟科技大學提出「跨領域瑞智樂活技優實作教育」計劃,獲得教育部核定三年經費(2018至2021年度)。

 

 

本計畫為強化在地老化,並延伸發展預防照護、預防失能、延緩失智的創新服務,由長期照護研究所結合跨領域系所,主要有三大目標:

劃建置實作場域:包含健康管理樂活實作中心、樂齡創客練工場、瑞智日托站、樂活俱樂部、療癒花園,供學生實作、實習,也能進行樂齡推廣教育。

發展實作教育:開設跨領域課程,藉由產學合作進行創新研發,培育技優生發展銀髮健康促進及長照第二專長,並協助取得相關證照,投入銀髮服務相關產業及在地就業。

建置東部樂齡及長照人才培育平台:連結在地產官學資源,創造學用合一、產學雙贏的教學模式,培養具有跨領域、符合國家發展政策及產業發展脈絡的技優人才。

 

社區防賑災

 

.社區備災中心
.人力動員協調
.物資調度協調
.熱食供應中心
.緊急安置中心
.急難醫療服務
.防災教育體驗中心

 

 

“「慈濟人為什麼動員這麼快?」在每次的災害救助工作中,總有人問起。
「看到慈濟人,我就安心了。我就知道你們會來!」這是很多受災者的回饋。
消防車鳴笛、救護車呼嘯而過,志工快速了解:「發生什麼事?在哪裡?需要什麼關懷?」”

 

因為對於慈濟人來說,那就是「因為真誠,所以沒有惶恐;因為不忍心,所以慈悲。

「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有災難的時候,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就沒有雜念,自然生起大愛的勇敢」。因此,在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災難,都與「我」有關,所以人人都願意去付出,這就是慈濟的觀念。

在全球災難救援的經驗中,觀察與體認諸多災難與人禍有關,只是災害的強度與類型已超乎經驗法則。身為聯合國NGO成員之一,除了第二線的急難救助工作,本會持續主動積極投入防災、減災、備災工作──對內,整合資源,以科技支援人道救助:對外,結合外部組織,為現在未來研究開發,同時深入人才培育,資助開導社會新生代,善盡社會責任之外,更期望能將對人類、對大地的傷害,降至最低。

 

2018年本會災害救助工作「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全臺災害意外事件關懷292件,12,797戶家庭受益,動員志工逾24,944人次。

 

 

社區意外事件 近距離關懷

 

・事件名稱:衛生福利部立臺北醫院護理之家大火
・事件日期:8月13日凌晨4:20左右
・事件內容:造成14人死亡、38人受傷
・關懷內容:熱食提供3,000份、訪視關懷297戶次、慰問金發放8戶、院區環境清理
・志工動員:333人次

 

 

慈濟志工經常因個案需求案,走入醫院協助弱勢家庭或急難協助的醫療個案,其中慈濟委員薛媛丹在衛生福利部立臺北醫院當志工20年了,也是重要溝通橋樑。當院方提出急需慈濟志工協助清理受火災燻黑的區域,及消防水車滅火導致積水之區域;慈濟即刻設立兩個服務站:其一在醫院外停車場協調人力物資,供應餐點及茶水。另一站設在醫院大廳,安撫現場疏散病患及家屬,隔天(8月14日)一早,醫院也恢復正常運作。

 

 

衛福部臺北醫院院長徐錦池於8月13日受訪,「設備都還可以用,目前我們開刀房可以運作,加護病房可以運作,呼吸照護病房也可以運作,門診電腦系統都是好的,我們停診原因是環境太亂,底下都是水。」

搶救生命不能等,接獲訊息,志工全力以赴。早上八點半,兩百位志工自備清掃用具在醫院外服務站集合,中午時分,五樓、六樓、八樓及九樓皆已清掃完畢。火點位於七樓處於斷電狀態,待鑑定完畢,志工藉著戶外微弱日光照射清掃,而八樓到處積水,志工,且味道嗆,志工戴上二個口罩,主動協助。

起火的七樓護理之家,共有33位住民,第一時間全部撤出,分送到其他醫院治療或安置。受傷嚴重,送到其他醫院治療的病患和家屬,由鄰近區域的慈濟志工前往關心。余少蘭陪著逃過一劫的父親,轉院到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慈濟志工到病房探視。

余少蘭提到:「發生這個事情誰也不願意,北醫的護理人員跟照護人員,都非常好,盡心盡力就跟家人一樣。我八點十五分到(衛福部立臺北醫院),大廳已經都有慈濟人了,當時我就覺得很安心,慈濟人怎麼會跑那麼快,當我們移到這邊(樂生療養院)的時候,九點半我又在對面就看到慈濟人了。」

 

 

8月15日,火災後第三天,慈濟志工持續到衛福部立臺北醫院關懷,帶來祝福禮:一個平安吊飾、一包平安米,走訪病房區。慈濟志工也沒忘記院內大家長,連日來勞心勞力,簡短會面,還讓徐錦池院長想起往事:「九二一(地震)出來吃的第一頓飯,就是(慈濟)師姊給的,在東勢。」

 

普悠瑪號列車出軌翻覆──感同身受,陪伴到最後

 

・事件名稱:第6432次自強號於新馬站出軌事故
・事件日期:10月21日16:50
・事件內容:由樹林開往臺東之普悠瑪列車,於宜蘭縣蘇澳鎮新馬車站列車出軌,造成4節車廂傾覆,全車旅客366人,18人死亡,215人輕重傷。
・關懷內容:熱食提供1,429份、慰問金發放51戶、訪視及定點關懷167戶、提供福慧床38張、環保毛毯100件及圍巾1箱,新馬車站駐點醫療服務34人
・志工動員:1,228人次

 

徹夜無眠,從黑夜到白天的守護,慈善及醫療愛接力。
這是一起臺灣鐵路近三十年來最嚴重的事故,下午四點五十分意外發生,慈濟志工林鴻欽在距離車站約六、七百公尺的宜蘭餅發明館上班,事發時聽到巨響,與劉鐙徽師兄循救護車聲到達現場,此後,慈濟人陸續出現,在救災防線外的候車月台協助未受傷驚嚇旅客,在後送醫院陪伴家人還沒抵達的傷患。即使過了午夜,沒有人說累,每一位徹夜未眠的身影都別無所求,只願「亡者靈安,生者心安」。

 

 

10月21日意外發生時:
  ・花蓮本會成立總指揮中心,羅東聯絡處合心防災協調中心,蘇澳新馬車站設立服務據點,動員宜蘭、花蓮、臺東志工,同步展開關懷。
  ・新馬車站事故現場外「第二線管制區」成立服務站,於車站候車室設第二個服務站,提供薑茶、熱食、毛毯。隔天設置醫護服務站。
  18:51
  ・志工送往生被、茶水物資到現場。
  19:29
  ・宜蘭代理縣長陳金德接受媒體採訪,提到八節車廂所有乘客第一時間已確認都救出。
  19:39
  ・救難人員開始搬運移大體,志工於外圍救護車旁唱誦佛號,代替家屬安撫願亡者靈安。
災後第五天——慈善加醫療愛接力
  ・15位罹難者大體送臺東市立殯儀館,慈濟志工在宜蘭縣立殯儀館(員山福園)陪伴家屬送靈,臺東志工在臺東市立殯儀館陪伴親友迎靈,後續展開家訪,並視案家需要列入長期協助或定期關懷個案,聯合公祭前投入茶水、點心、素食便當供應。

 

 

志工黃麗蓉負責第一時間將新馬車站現場狀況,回報慈濟羅東聯絡處,所有需求快速串連到位。緊接著趕到醫院關懷,把資料送給濟基金會社工,讓臺東志工可以即刻啟動家訪。10月22日攙扶傷心的家屬完成招魂儀式。黃麗蓉超過24小時未曾闔眼,因為再疲憊,都放不下這些驟失親人的家屬。

十八位罹難者,有十七位居住或在臺東工作;黃麗蓉思考到,如果沒有交接好後續,家屬不免被重複打擾問候,心會很痛;志工麗蓉和王鳳娥又風塵僕僕南下臺東市立殯儀館,和當地志工交接訪視細節。

為什麼要做這麼多?黃麗蓉分享,當時知道有十八位往生者,其中有一群才十三歲的國中生,自己也是為人母親,她說,「對孩子的那一份心,媽媽是沒有辦法去割捨掉的。」


後續關懷
因多數乘客居住臺東,關山慈濟醫院運用張崇晉婦產科診所提供空間,串連臺東縣中醫師公會,自2018年12月起展開為期七個月「1021一定愛你」,透過中醫師治療、芳療師精油按摩,關心普悠瑪火車列車事件的受傷乘客及家屬;同時,12月起,每週三夜間,開設大關山普悠瑪門診,提供鄰近關山地區的傷者及家屬方便就醫。

 

 

花蓮0206大地震 強震夜襲 分秒煎熬

 

・事件名稱:0206 花蓮震災
・事件日期:2月6日
・事件內容:2018年2月6日深夜11點50分花蓮發生芮氏規模6.0地震,花蓮市震度達7級,造成多棟建築傾斜倒塌,釀17人罹難、291人輕重傷。
・關懷內容:熱食提供逾16,000份、訪視關懷1,494戶次、慰問金發放212戶、祝福禮發放1,265份、毛毯發放1,801件
・志工動員:逾8,600人次

 

農曆春節前夕,在2月6日深夜23時50分,因劇烈搖晃驚醒,長達八十六秒的震盪搖動,以及後續不停歇的餘震,習慣了地牛翻身的花蓮人,這一夜難以成眠。

芮氏規模6.26極淺層地震,最大震度七級,造成花蓮市統帥大飯店和雲門翠堤、白金雙星、吾居吾宿三棟大樓等建物坍塌,以及七星潭大橋、尚志橋等交通要道嚴重龜裂。雲門翠堤大樓成四十五度傾斜,救難人員、住戶、媒體人員、志工團體紛紛趕至;在龐然建物下,人力如此渺小。

 

 

慈濟花蓮本會於7日0時許在靜思精舍成立「0206花蓮地震」防災協調總指揮中心,凌晨兩點多,靜思精舍已備妥熱食送出支援救災。志工在重災區周遭與收容所成立服務中心,供應熱食和生活物資,膚慰鄉親的不安,也作為救難人員的後盾。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則於0時10分啟動大量傷患緊急應變機制,醫護人員也出動至中華國小、縣立體育場、全球慈濟志工寮房收容所駐點;設立安心門診、安心專線,二十四小時心理諮詢服務至二月底。

暗夜地鳴急送愛,同舟共濟度難關

毛毯、福慧床、熱飲沖泡包等物資自北部運抵花蓮火車站,在短暫停靠站時間,幸有臺鐵站務人員、熱心乘客和慈濟志工,協助搬運大批物資上下火車,完成任務。

震災後,慈濟設置多個服務中心,包括政府設居民安置點:花蓮縣立體育場、自強國中、中華國小;倒塌的住宅大樓與統帥飯店附近的慈濟服務點共有五處,慈濟志業園區則開放寮房讓居民避難。此外,志工在花蓮殯儀館陪伴罹難者家屬。來自全臺的救難隊伍,集中在雲翠大樓搜救失聯住戶,餘震不斷加上低溫細雨,志工持續提供所需,至28日陪伴家屬圓滿最後兩位罹難者入殮火化,才告一段落。

隨著搜救工作進入尾聲,靜思精舍法師們偕同慈濟志工,連續兩天於受災區域,分一百四十六條動線挨家挨戶拜訪鄉親;再於靜思堂舉辦「祝福花蓮・祈禱音樂會」,撫慰鄉親,並感恩警消及社會團體。

演藝工作者,萬芳:「地震那天,我姊姊人正在花蓮,就在倒塌的房屋的旁邊,所以當他們被驅散到學校禮堂的時候,她告訴我,他們一路受到慈濟人的關懷以及陪伴,而且愈晚,慈濟人愈多,這樣子的關懷跟陪伴,讓她非常非常的感動。所以今天我帶著一顆感恩的心,要來謝謝所有慈濟人,讓我們看到人間有溫情、人間有愛,然後也用一顆感恩的心,祝福所有的人趕快重建家園,重建健康的心靈。」

0206花蓮大地震,震碎許多人平凡的幸福。在慈濟志工陪伴下一年過去了,關心從未中斷,持續定期訪視。跌倒了有慈濟志工拉一把,擁有重新站起的勇氣,受災鄉親走出黑暗找到希望。

 

 

受災民眾杜霈穎,育一子一女,家住中華國小對面的愛情海華廈,雖房屋未受損,但精神大受打擊;地震後的恐慌,產生負面情緒,甚至對人生絕望。地震後六神無主走到中華國小安置點,遇見慈濟志工廖奕慈,霈穎抱著志工大哭,宣洩情緒。一年來廖奕慈和女兒江宜潔,如家人般經常關懷霈穎,協助重拾信心,如今霈穎已經是多家民宿受雇的小管家。

受災戶彭寶芸是一位家庭主婦,她的家被倒塌的白金雙星大樓撞破一個大洞,從瓦礫堆中逃生的記憶,直到一年後回想起來,還是心有餘悸地哭了。慈濟志工劉麗卿陪伴她重建家園,志工們先出動人力幫忙清理殘破的房子,一家靠丈夫的收入支撐,帶著四個小孩搬家三次,才租到暫時安住的老房子。志工帶來二手冰箱、瓦斯爐、廚具等家用品,彭寶芸一家人生活慢慢回歸正軌。

彭寶芸分享:「(如果)睡在活動中心來講的話,「家」的感覺都沒有,心裡面很難過啊!因為有家(卻)回不去,只能偷偷地掉眼淚。」

慈濟志工劉麗卿提到:「陪著她找出問題、找出辦法,要耐心,然後要和顏悅色的傾聽,才能夠真的聽出他們的聲音。」

 

南臺灣0823水患 慈善工作與時俱進

 

・事件名稱:0823熱帶氣旋豪雨事件
・事件日期:8月23日~27日
・事件內容:受熱帶性低壓及西南氣流影響,南臺灣發生罕見強降雨。豪雨成災,造成7人往生、受傷148人,累計疏散撤離8,492人。
・關懷內容:熱食提供27,092份、訪視關懷3,698戶次、慰問金發放265戶(慰問金、物資卡)、祝福禮發放8,769份、災後清理165戶、4所學校、福慧床94床、毛毯發放1,801件
・志工動員:逾11,300人次

 

熱帶性低氣壓於22日8時形成,23日6時由屏東登陸,24日4時於彰化出海,在陸地時間長達22小時。23~28日期間,嘉義、臺南、高雄及恆春站6日累積雨量已超過8月平均值,尤以臺南及高雄為平均值2倍以上。

 

全臺農林漁牧總損失七點六億元
嘉義縣沿海地區老人守老厝
嘉義縣淹水區域,分不清魚塭或農田,唯有電線桿標示道路界線。

 

「0823熱帶氣旋豪雨事件」賑災,慈濟在重災區嘉義、臺南、高雄,動員志工逾萬人次,如「千手觀音」供應熱食、逐戶家訪關懷、義診、清掃之外。有別以往,首度發放「慈濟慈善物資卡」,讓鄉親購買應災用品,以及使用「防穿刺鞋墊」、「防割手套」,提升志工協助災區清掃的安全性。

慈善工作要與時俱進,不斷地改善方法,讓過程更安全、更方便、更有效率。防穿刺鞋墊與防割手套的研發,緣於2017年6月北部梅雨釀災,有志工協助災戶清掃時,遭鐵釘木頭穿刺受傷,證嚴法師請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研發防護裝備,守護志工安全,也捐贈給國軍救災部隊使用。國軍弟兄說:這是說防刺,然後,搬東西的時候抓性比較強,就是還滿好用的。

物資卡由慈濟與全聯福利中心合作推行,志工發放前會評估受助者鄰近有無全聯門市,交通方便等因素,合適才發卡。

持卡人能選購除菸酒之外的商品,相較於過去發放現金或統一採購生活物資,更安全且貼近個人需求,節省打包物資人力,減少搬運負擔。

 

 

防災備災——慈悲與科技作後盾

 

當災難已經變得無法避免,科技與救災的結合,更需要智慧與慈悲的引導,才能發揮最大的良能。
本著同理心,以助人、救人為出發點,強調簡單、實用、維修需求低、機動性高、獨立運作能力強,為身處最惡劣、最匱乏環境的人們,做最周全的設想。

 

「慈濟研發的各項救災物品皆朝向環保材質,救災同時不製造環境污染,重複使用為宗旨。」有鑑於氣候劇烈變遷,極端氣候與環境生態破壞造成常態性災害,慈濟基金會結合志工體系,針對各項天然人為災害研發兼具環保、慈悲人文與科技的民生防救賑災物品,如:環保毛毯、福慧床、水陸兩用淨水賑災艇、低耗材高效能環保火箭爐、行動餐車等,甫研發的防割手套、防臭防穿刺鞋墊,在這次823水患,讓救災的國軍弟兄免於救災過程中受傷。

9月21日為每年的國家防災日,已成為國家防救災動員組織的慈濟基金會,與花蓮縣特搜隊、新竹縣特搜隊、新竹市特搜隊、內政部消防署等單位,於2018年9月21日參與在板橋第一體育場舉行的「2018年國家防災日」大規模震災消防救災動員演練;除展現慈濟志工「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動員力外,更展現出慈濟協助政府救災的重要後勤裝備,包含:行動廚房、淨水設備、通信設備、ATV救災工作車、火箭爐&生質燃料、香積飯、福慧床、環保毛毯、防穿刺鞋、防割手套等。

在2018年,寮國發生水災,慈濟第三代Qwater,用四個行李箱就可以拖運上飛機。這個強調高度便利性的設計,是水利署、工研院和慈濟三方合作八年來,累積每一次賑災經驗的最新研發成果。

慈濟第一代的淨水設備,在2000年前往委內瑞拉賑災,2001年到汐止賑災,2004年到菲律賓賑災,2004年南亞海嘯,印尼亞齊賑災,即已隨著志工發揮重要的賑災功能。今年在寮國水患過後,在村長辦公室裡裝設的淨水設備,猶如荒漠中的甘霖,不中斷地供應,就這樣解決了八百多位村民的飲用水問題。一直到2018年10月,慈濟志工完成急難救助階段,留下來的一組淨水器,到現在還在當地繼續執行任務。

 

 

減災希望工程——改建老舊危樓校舍
從「九二一希望工程」,莫拉克風災後的學校援建,到改建老舊危樓校舍的「減災希望工程」,二十年間,慈濟在臺灣重建七十八所學校。
極端的氣候、地震活躍,慈濟以多年救災經驗考量,從急難救助、防災、備災到減災,都是希望在災害發生前將災情減到最低,而堅固的校舍,不僅讓師生安全、讓家長安心,也能成為社區居民庇護所。2014年起,在屏東、高雄、臺東、花蓮、苗栗展開的「減災希望工程」,迄今共援建26所學校,截至2018年已完工21所;苗栗四所學校及花蓮三民國中,於2018年3~6月初陸續辦理動土,將於2019及2020年完工。

 

 

花蓮縣玉里鎮三民國中,是慈濟至今在花蓮援助興建的第7所學校。玉里鎮三民國中創校於1968年,校地位於玉里斷層上方,斷層自學校延伸至玉里國小,由於地震發生頻繁,校舍耐震程度堪慮。由於有安全上的疑慮,尤其校舍歷經半世紀後,多處出現鋼筋鏽蝕裸露、斑駁漏水等情況,故2016年校方向慈濟提出援建協助需求,經評估,為讓學子能有更安全、安心的學習環境,啟動「減災希望工程」,原地重建全新校舍與風雨操場。

負責新校舍工程設計的黃建興建築師表示,減災希望工程將保留校園的空間架構,原址重建,讓場所記憶延續,並將設計風雨操場,盼有助於三民國中體育特殊學校的發展,讓教育環境變得更加完整。並於6月19日進行動土,期待用善與愛投入減災工程,打造友善學習空間,盼善的種子能夠傳承發芽。援建減災希望工程學校,除硬體工程,慈濟志工也以品格教育,走入校園帶動孩子體會保護地球從我做起、也分享靜思語激勵孩子正向學習。

另外,臺南安順國小歷經地震及0823豪雨水災侵襲後,老舊校舍毀損不堪使用,啟動拆除改建,慈濟亦協助搭建八間組合教室,在舊校舍拆除改建期間,提供學子們一個臨時又安全舒適的上課環境。

 

 

弱勢家庭扶助

 

.個案提報
.長期生活補助
.居家關懷
.短期急難補助
.醫療補助
.房屋修繕
.喪葬補助
.節慶關懷
.冬令發放暨圍爐
.助學金補助
.獎學金頒發長期生活補助

 

支持服務 扶困脫貧

 

時代變遷,臺灣社會家庭型態朝多元發展,加上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問題,家庭支持系統與因應能力逐漸式微,而弱勢家庭各面向關懷需求,環環相扣,如飲食與居住影響健康,健康影響就業,就業影響經濟,經濟影響教育、教育影響心靈…等。

本會扶困對象是以「家庭」為單位,從出生到老各年齡層的「全方位」關懷面向,透過全人、全家、全面、全程關懷陪伴模式,依著訪視工作中看見的需求,直接、務實、即時提供照顧,如長期經濟扶助、居家關懷、急難補助、房屋修繕、獎助學金等等,提升家庭功能,並輔以多方案的多元照護,本會以社區弱勢家庭守護者為目標,並與政府及民間網絡連結,2018年在各地社服組接獲提報個案約有1萬5000件,提報或轉介來源則有64%為個人提報包含個案、鄰居親友、慈濟志工等。餘為組織或團體轉介,7%來自政府機構,10%是醫療院所,民間社福機構有5%、學校有4%。經過提報或轉介,再透過團隊訪視,提供弱勢家庭經濟支持與多元化服務,補綴社會安全體系的缺漏。

分析慈濟每月長期關懷的家庭,單親家庭占26%、單人家庭15%、獨居長者家庭12%,皆高於臺灣家庭型態百分比(依主計處數字比較);從家庭成員特質分析,35%為兒童青少年、14%老人、成人扶助人口中23%罹患疾病及身心障礙,秉持「教育脫貧」的理念,針對家庭貧困的學子,提供助學金、獎學金,健全家庭結構的不足、增加支持力;更關注課堂外的日常生活,透過各項營隊活動、團隊陪伴,分享生活教育,讓弱勢的學子有更多學習的機會。助其完成基本學歷,能有謀得收入穩定的職業,進而緩解家中經濟,脫離貧窮,也為社會培植人才。

 

長期陪伴 勇敢上路

 

因神經病毒感染無法行走,藍先生吃、喝、拉、撒、睡都在地上解決;他個性霸道,不高興就翻臉,親友不理他,志工也曾被罵到哭,但在第一年,志工幾乎是天天訪視,也漸漸打開藍先生心房。2015年透過人醫會雙溪義診,後送臺北慈濟醫院,數度進出醫院治療。他積極復健,往返慈院復健,也以「慈濟幫助我,我要自助,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為信念,克服身體上的辛苦、距離上的遙遠。近5年的陪伴,現在的他,笑口常開,知足過生活,還能做環保資源回收、投竹筒助人,當個快樂志工。

 

 

房屋修繕 搬離牛棚

 

樑柱斑駁,房屋老舊,三坪大的牛棚,連廁所、廚房及衛浴設備都有,這好像臺灣四、五十年代的場景,若不是親眼目睹,很難相信這兒有人住。

63歲的許先生與印尼籍妻子,帶著高二的兒子及幼稚園的女兒,就是這個「家」的主人。家中的經濟全仰賴許先生一人,當他被診斷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讓原本收入就不穩定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雨天時,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颱風天時,擔心屋瓦被風掀起;遇地震時,又害怕牛棚倒蹋。慈濟接獲村長提報後,決定為這一家人整修遮風避雨的家,2017年11月10日開始修繕,搭建兩房、一廳、一廚、一衛浴;2018年1月7日舉行入厝儀式。2018年這樣的修繕個案共有242件。

 

 

醫療補助 長期陪伴

 

84歲,獨居的王爺爺,早年離婚,兒子35歲那年因肝癌往生,女兒與前妻居住,多年來爺爺鬱鬱寡歡居住在堆滿雜物的鐵皮屋中。

四年前,經慈濟會員提報,表示王爺爺罹患攝護腺癌,看病後無法負擔醫療費用,希望慈濟能關懷。期間,爺爺總是客氣的不讓志工協助清理住家,「這樣的環境怎堪年邁又生病的長者居住!」始終是志工掛心的事,不斷動之以情,終於爺爺同意讓志工改善居家環境,修建簡潔明亮的住所,裝上抽風扇,空間也不在悶熱。

為了讓爺爺能走出家門,多與人互動,除了噓寒問暖外,志工也帶著爺爺到環保站做志工,更安排同年齡的劉爺爺與黃爺爺到家中過中秋。三位八十多歲的長者,一見如故,細數年少往事、話家常,三人成為好朋友還以兄弟相稱,創造手足之情。

從單純的醫療費用補助,到生活環境改善,到心靈陪伴,王爺爺把志工當作自己的子女,訴說心事,不孤單。2018年慈濟提供短期生活補助、醫療補助等共有15,502個家庭,動員志工66,670人次。

 

 

冬令發放 圍爐過好年

 

以各地會所為據點,於農曆春節前夕,為長期關懷弱勢家庭辦理「冬令發放與圍爐」,2018年全省共辦理48場次冬令發放,備辦素宴邀約陪伴25,941個弱勢家庭圍爐團圓;同時,發放生活補助金、年節紅包、義診健康關懷,剪個新髮型好過年,並準備了春聯、惜福衣物、康樂活動等,111,081人次志工與弱勢族群家庭,提前迎新年。在2018年底跨越2019年的冬令圍爐,改以「慈善物資卡」替代過去的發放物資,讓攜家帶眷或者獨居的長者,可以輕鬆帶卡回家,就近購買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物資。

 

 

教育脫貧 翻轉弱勢

 

臺東泰源部落的山腳下,住著一戶人家,阿嬤與四位孫子女共住在這裡。阿雅是四名孫子女中的長孫女,家裡各種大小事都仰賴她協助,然而在阿雅的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想成為護理師,然後賺錢回家幫阿嬤減輕負擔。

或許是子女曾經的叛逆,在阿嬤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她怕阿雅離家之後會變壞,就再也不回家了……。為了讓阿雅能圓夢,學校師長、志工等等,一次又一次的勸說,但是阿嬤仍是一次次的拒絕,最後才終於說服阿嬤同意讓阿雅繼續升學,而阿雅也很爭氣地考取護專,朝夢想而前進。同意讓阿雅升學的阿嬤,心中仍然還是覺得擔心害怕,擔心阿雅出去之後會學壞,害怕她就這樣一去不回。

而這分擔憂,被細心的慈濟志工發現了,於是師兄師姊們就組成了176公里長征團,從臺東至屏東,帶著阿嬤陪伴阿雅踏上這條得來不易的求學路,也安排阿嬤與未來將會在當地陪伴阿雅的師姊們相見歡,讓她安心、放心。

最後,在幫阿雅搬好宿舍,要回家時,阿嬤看著阿雅說到:「認真讀書阿嬤就很高興了!加油喔!要加油!看不到阿嬤了,沒有地方撒嬌了,怎麼辦?」濃烈的不捨與擔心,祖孫之間第一次的分離,是不捨,但卻充滿希望的。期許阿雅可以展翅高飛,飛向夢想,將這眾人齊心說服阿嬤的精神及四海而來的愛心資助,化作高飛的動力,完成夢想。

 

“助學生阿雅:「護理師是我的夢想,我希望可以順利畢業,然後考上護理師執照,不是三、四萬嗎?很多,我一個月的話就寄兩萬回家,阿嬤就減少負擔。」”

“林阿嬤:「認真讀書阿嬤就很高興了!加油喔!要加油!看不到阿嬤了,沒有地方撒嬌了,怎麼辦?」”

 

 

 

“新芽獎助學金得主阿文同學:「在與林義傑對談時我有得到一些啟發,但真正促使我留下的,是身旁所有人對我的期待,別人都沒有放棄我,那我就沒有放棄的權利!這想法一直讓我走到今天」”

 

 

阿文的父親在他年紀還小時就去世,留下三兄弟皆是由祖母照顧長大的,從2004年起慈濟關懷至今已14年。又因祖母年事已高,不便照顧孩子,從小即由慈濟志工從旁輔導,教導他們做家事、過生活,也提供參考書等等資源幫助學習,幫孩子報名參加大愛台主播營、臺北101大樓參訪等等,希望能接觸與生活環境不同的事物,開闊視野。原本希望能成為田徑選手的阿文,因運動傷害讓他萌生了退意,慈濟志工便安排馬拉松好手林義傑與之見面來勉勵他。

「慈濟代替了我的父母,充滿了我的童年時光,很多第一次都是慈濟師姑師伯,帶我去的,我寒暑假都會回到雙溪高中,去協助老師教導田徑隊,在場師姑師伯們都是夢想推手,謝謝你們推了我一把,讓我可以到現在這個地方,修師資培育為了我當老師而努力,謝謝師姑、謝謝師伯。」

目前就讀體育系大三的阿文,在大學期間持續參與服務性社團回饋社會,寒暑假也回到母校去當田徑隊訓練的助手。阿文立志要成為一名老師,在自己所能的範圍內,盡全力的回饋社會、幫助別人,成為別人的夢想推手。

 

 

林同學就讀長庚大學醫學系,弟弟就讀長庚大學中醫系,讓人誤以為他們家境應是優渥。然而,由於父母親離異,加上經濟情況不佳,學費貸款而來,生活費也是四處借用。三年多前,阿嬤急需醫藥費,兄弟兩人來到臺中靜思堂尋求協助,從此和慈濟連上了線,成為慈濟長期照顧的對象;從小就成績優秀的兩人,更成為新芽獎學金的常勝軍。

新芽獎學金頒獎活動上,林同學現身說法鼓勵身處逆境中的學子,「我跟我弟一路上都靠社會各界的獎助學金。」兄弟倆從不自暴自棄,且奮發向學,在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上,林同學告訴大家,「在你一無所有的時候,至少還可以念書,那就努力把握機會用力學習,不要放棄。」他也因為感恩一路上社會各界及慈濟人的長情陪伴,兄弟倆也常參與冬令圍爐、骨髓驗血等等志工活動,把握服務的機會。

 

“新芽獎助學金得主林同學:「沒關係,我什麼都沒有,但至少讀書還可以,那就用力讀書這樣,我覺得說,每個人面臨困難,可是至少還有教育這條路可以走的時候,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去嘗試一下,而不是放棄教育這條路。」”

 

餐費補助 營養補給

 

一份簡單的早餐,不只是在填飽肚子,也對孩子的身心靈成長有所助益,鼓勵孩子能積極向上。每日享用營養早餐,同學都很開心,有同學表示,「吃完早餐,讓我有力氣面對一天的挑戰」,也有同學表達「感謝善心人士的幫助,讓我每天可以享用到美味的早餐」。

偏鄉教育資源缺乏,慈濟與臺東縣政府合作,針對弱勢學童補助營養早餐至今已四年,讓經濟困頓之學童能每天都有營養的早餐,家長也能安心。

 

 

偏鄉人才培育 夢想起飛

 

臺東縣立泰源國民中學,位處東河鄉北源村偏鄉山區,距離臺東市約45公里路程,村落內中壯年人口外流,學校棒球隊全隊58名隊員,其中90%為原住民、5%為新住民子女。2006年創辦球隊的呂明煌主任表示,這支棒球隊的成立,是為了拉拔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們都是隔代教養、單親、貧困或外配新娘的孩子,還有些是寄養在親戚朋友家,無人託付的孩子,因此他們每逢寒假暑假及假日,離開學校就連吃飯都成問題。呂明煌主任心中非常不捨,為了照顧這群青少年,就組成這一支「包吃、包住」的棒球隊,而呂主任及二位教練全年無休陪伴,白天是教練、晚上變舍爸。

2016年起,慈濟開始支助寒暑假期間棒球隊員集訓伙食營養費,2018年6月第一批由慈濟資助三年22位孩子畢業了,志工準備運動帽、襪給棒球隊同學作為畢業禮物為孩子授帽,期盼孩子踏出校園後,未來日子的一路平順,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挑戰與考驗,永遠記得該有的態度與堅持。慈濟也將持續支持球隊這群努力不懈的孩子們,讓他們安心打球,全心築夢。

在屏東,慈濟與屏東縣政府教育處合作,針對屏東縣家境清寒之弱勢家庭子女,於學科、才能與體育競賽等方面有優秀表現者,研擬全面與全程的培育計畫,使弱勢家庭具有優勢專長的學子能有機會堅持理想,實踐志向。同時,針對合作培育重點學校,持續落實以慈濟人文為基礎的品德教育,希望每一位受照顧的學生,都能像一顆種子一樣,逐漸長成茁壯,朝著目標努力。2018年合計支助35所,提供196名學子吃得營養健康、活力十足。

 

 

慈濟科技大學為慈濟教育的第一所學校,於1989年創立,並自1996年起成立原住民專班,2018學年度學生3,057人,原住民族學生人數787人,佔25.74%,至今共培育逾1,600名原住民族學生,慈濟基金會補助金額更超過4億元。並自108學年度(2019年9月入學)起,奉教育部核准,不再侷限原住民身份,額外再招收30名新住民子女的五專護理科獎助生,尤其,為了避免原住民族生或新住民的子女,因身份或家境差異,導致同儕排擠、對立或衝突,學校刻意將一般生、原住民族學生與新住民子女共同編班,學習接觸不同族群、尊重多元文化。

 

 

臺灣慈善服務成果

 

我們以慈濟各會所為據點,以社區為慈善關懷最近的距離,以「直接、務實、及時」照顧、輔導需要被照顧的人,濟貧扶困,救急解難。

身為宗教慈善團體,秉持「教富濟貧」、「濟貧教富」初衷理念,除了協助維持基本生活保障、協助自立,在長期陪伴過程中同時挹注心靈層面與支持的力量,帶動價值觀移轉與利他行為與態度,陪伴這些個案轉念,走過生命的幽谷,同時達到「受助者能夠自立、乃至於能助人」的脫貧目標。
2018年全球慈善行動力

 

“慈濟的組織特質與定位”

 

以佛教精神為基礎的「宗教性慈善組織」
以四大志業為一體的「整合型慈善組織」
以關懷全球為範圍的「國際性慈善組織」
以啟發愛心為重點的「志工型慈善組織」
以長遠發展為目標的「永續性慈善組織」

 

慈悲喜捨 行動付出

 

對人,我們不捨眾生受苦難;對環境,我們不捨地球受毀傷。
慈濟人在不同的國度,面對不同種族、文化與信仰的人們,總是應其所需而誠懇付出,這就是「大愛」的精神,就是以愛鋪路,故「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與樂拔苦」。
,是「無緣大慈」,是「與樂」,即使非親非故,亦以寬廣的心胸造福人群,希望人人都能平安、幸福、快樂。
,是「同體大悲」,是「拔苦」;視大地眾生為一家人,不忍見聞他人受苦受難,想方設法救拔。
,是無憂、無慮、無愁、無悲的歡喜心,懂得知福惜福,知緣惜緣。
,是無所求付出,不只付出有形的物資,也付出無形的精神資糧,做每件事都歡喜。
聞聲救苦,慈濟人在全臺慈濟社區會所,以「四無量心,守護臺灣」;以最近的關懷距離做慈善工作,即時啟動關懷社區網絡,給予溫暖的依靠與支持力量,為社會人群盡力付出,同時啟發愛心。

 

 

全球化的腳步,全球面臨飢餓與貧窮、社區弱勢、環境生態與氣候變遷,以及高齡化、少子化等人口結構改變等重大議題與關懷需求。感恩全球善心人士護持,至今慈濟人遍佈在58個國家,慈善足跡遍及98個國家地區,秉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祈願天下無災無難」三大願景,我們持續關注並以實際行動,讓善行川流不息。
第 3 頁,共 3 頁
Top